大纲版第三册《登泰山记》合作交流1. 既然作者是从第二段开始登山,那么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否是多余的?提示:对于文章首段的分析,往往要考虑它对于后文的作用:做铺垫或引起下文。参考答案:文章开篇介绍“泰山之阳”“其阴”“古长城”“日观峰”的位置由面——线——点为下文的描写登山所见营造氛围埋下伏笔;也正因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景观才吸引着四方游客,吸引着作者顶风冒雪而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没有此段后面的内容就显得突兀而模糊。2.泰山日出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提示:注意抓住文段中一些特征性的词语来分析,这一段中应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参考答案:泰山日出场面壮阔宏大,景象变化多姿,绚烂多彩;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雄伟壮丽的奇景。待日出——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主观心情:满怀逸兴,心情急切盼日出)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自亭东足下皆云漫。(四周迷蒙为日出作铺垫)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聚焦云色变幻)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兼绘日色云状)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而皆若偻”(掉转镜头扫描承照阳光的山色山形) 这一段景物描绘极有层次性,手法高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生动有趣,给人以想象的依托。3.最后两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提示:文章后面的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往往是卒章显志或补充、照应前文内容。参考答案:从行文看,最后两个自然段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略写。这些静物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看见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写。但作者略写这些仍让其发挥了作用:写人文景观突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风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静险峻,也给游者留下了一丝遗憾。从写法上看它与第二自然段相照应,行程有始有终,文章脉络清晰。补写将泰山的特点进一步完整的表现出来而不显罗嗦。第五段完美地写出了冬季泰山的特征,这段写景补充让人对冬天泰山的了解更全面。先看三多三少:石与土,石头较之于土坚硬,显得刚劲有力,多石少土,突出了泰山的阳刚之气;平方意为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而圜则显得柔和流畅,少了伟丈夫的气概,多平方少圜,泰山雄伟之势自出;杂树给人零乱之感,松却傲霜斗雪,令人钦佩,风雪中那生长在石头罅隙里的松树,屹立在泰山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