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滚动检测十文化传承与创新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网络书店、电子书的迅速发展,给实体书店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但南京某书店却以“学术、文化沙龙、艺术画廊、电影、音乐、创意、生活”为主题的文化创意,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经营模式,推动了公民社会的理想构建,创造了社会价值,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尊重。该书店经营之所以成功在于认识到()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C.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D.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2.随着对里约奥运会运动员傅园慧的采访,“洪荒之力”红遍网络。热心的编辑借机对文学家笔下的“力”进行了梳理,来了个“力之极尽排行榜”。其中既有最小的“吹灰之力”,还有比洪荒之力更大的“回天之力”。每个“力”背后都有渊源的典故,并一直沿用至今。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①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②每个成语典故都折射出时代背景③传统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④文化可以增强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喜爱之情在中秋节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月千里寄相思”“花好月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佳句妙词无不在诉说着人们对团圆、美好的期盼。这说明()A.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C.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D.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4.莫言的小说写的是中国故事,却能引起外国读者的共鸣。这体现了()A.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B.文化具有共性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D.世界文化丰富多彩5.桑巴舞、狂欢节、足球是信仰、热情奔放是标签,2016年8月,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首次在南美大陆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开幕式上巴西人用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南美风情、随性自如的表演形式和与时俱进的环保理念,给今后大型赛事的开幕式树起了“巴西样板”,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材料说明了()①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②只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才能使文化立于不败之地③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6.天津市有非常丰富的传统美食,如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茶汤、干果、熟梨糕等民间特色小吃。假如天津市应邀到德国慕尼黑市举办一个传统美食节,邀请你为此次文化交流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A.弘扬传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B.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面向世界C.求同存异,相互尊重,文化共享D.尊重差异,平等协商,文化趋同7.在传播技术越来越便捷的时代,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不断适应新的传播方式,越来越简短和精练,受众越来越广泛。微博、微信、微电影的出现,使文艺创作进入了微时代。这表明()①现代传媒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②适应现代传媒的文艺形式更容易被传播③现代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要途径④现代传媒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8.“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曾经的丝绸之路,是东亚强盛的象征,如今的“一带一路”,则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能推动沿线各国文化的繁荣依据是()①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交流②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能与文化相互影响③各国文化在交流中可以相互认同,共同发展④各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遵循普遍的规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9.在台湾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