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 ”2016 年 1 月号第 2辑 1. 废了准生证,还需剔除“审批心态” 2. 砌墙治违建捆绑了公共利益 3. “红包钓鱼”能否让员工自律 4.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 5. 取消两孩审批关键在基层 6. “去哪儿网”遭抵制未必是坏事 7. 挖掘图书馆的独特优势 8. 城墙 PK,别以为损人就能利己 9. 从董存瑞的呼喊说开去 10.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1. 暂停熔断,有错就改善莫大焉 12. 把代课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好 13. 法律“严打”考试作弊,管不管用 14. “不小心碰倒”的不是房子是法治 15.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别止于呼吁 16. 拿什么阻挡“疯狂的铲车” 17. “早日康复”,一张纸条隐含温暖 18. 莫让食安执法沦为猫鼠游戏 19. 安全保障的敏感和能力都要跟上 1. 废了准生证,还需剔除“审批心态” 2016-01-07 09:40 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现在中央决策层全面调整人口政策,在废除了有形的“准生证”之后,还要在心理废除传统的“审批”心态。计生部门的工作重心要全面转变为服务于提供更好的生育服务。 据报道,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下称《决定》)正式公布,这是继中央明确“全面放开二孩”以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订之后,全国生育管理、服务机制的再一次的顺势调整。《决定》明确:我国将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对生育两个以内(含两个)孩子的,不实行审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 这实际上是废除了之前饱受诟病的“准生证”,也是把生育自主权还给了民众。不过这一政策如何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边,地方计生部门要从之前的严格审批,转化为服务于生育,化“审批登记”为“登记服务”,还有不少细节有待夯实。 首先,没有了“准生证”,也需要夫妻生育在政府部门登记,但是,如何登记,新生儿如何落户等流程,也关系政策的善意能否兑现。 应该看到,虽然这次废除了“准生证”,但是很多地方之前就没有了“准生证”,而是叫“生育服务证”。可见废一个名字很容易,难的是地方政府真正放权到位。而且现代化的母婴保健、优生优育机制,注定了生育过程需要地方政府的参与和服务,包括安排孕检、产床资源的调配。即便废除了“准生证”,将来夫妇生育仍有赖于政府调配公共资源还是需要在政府部门做登记的,但这个登记应该是服务,而不是审批。 这就带来第二个问题:在全面放开二胎之后,怎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