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挑刺工”问题 ?更新时间:2014 年 05 月 20 日 文章来源:互联网时事评论背景: 今年以来,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5 月18 日,丹棱县纪委书记骆仕明透露,他们“秘密”选聘了 40 位“挑刺工”,“这是一份只有两个人知道的秘密名单,即使‘单上有名’的人,相互间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挑刺工。”骆仕明说。(《华西都市报》5 月 19 日)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 挑刺工”问题 “作业免签”之所以引起争议,不仅因为这是国内长期形成的“教育惯例”,更在于它是家长对接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赢得一个更高的起点。正因此,学校教学举措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足以挑动家长的敏感神经。 签字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起到督促作用,但更关键的是要促进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签字并非目的,而是引导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僵化执行“作业签字”、逢考试作业必签,非但会加重家长负担,也容易走向形式主义,背离教育本义。 家庭教育不只是课程作业,不应仅强调监督、管控。“作业免签”呼唤父母用心施教在签字之外,能够做的其实还有很多。 “挑刺工”的“秘密”行动,显然是一次“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创新方法、讲求实效”的行动。据悉,从目前来看,这场猛刮于丹棱县城的挑刺风暴,已经“有了极为明显的效果”。这样的“创新”,当然值得点赞。 虽然不否认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能”,但是“这 40 名秘密挑刺工,能真的驱散干部作风雾霾吗”,这本身就是一个不现实的问题,毕竟作风雾霾不是一日所成,也不会轻易被吓走。从更实际的问题来讲,这是否就是最有力的治霾方法呢?回到“挑刺工”本身来看,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局限性: 首先,这需要“演技”。所有的挑刺行动,都是在设定问题然后去模拟办事的。这就要求“挑刺工”一方面要有临阵不乱的演技,另一方面还需要对问题有切实了解。考虑到县城的社会圈子本身就小,姑且不说演技能否到位,被一眼识出的风险也是挺大的。 其次,挑刺范围的局限性。从目前来看,只秘密选聘了 40 人,虽然覆盖范围比较广,但这 40 个人毕竟精力有限,也不可能覆盖到所有相关范围中去,而且,在办事过程中,各种突发状况以及人员差异的存在,都会让挑刺行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并不能全面地掌握存在的问题。虽然能发现一起整改一起,但是否能实现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