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作文素材:钱钟书小说里的几个典故1推荐钱钟书先生的小说,有如前人所说的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历”。只是我辈后学腹笥太俭,多不能知其用事来历,所以于钱先生的匠心独运,在领会上便打了折扣。数年前,有学者专就《围城》一书考证钱先生小说里的典故,惜乎可喜的创获不多,对读者的帮助也殊为有限。我自己读书寡陋,更无资格饶舌,冒充解人作“郑笺”,不过平日偶有所见,曾随手记诸简端,今摘出聊为谈助,以当“写在钱钟书的边上”,或亦如钱先生妙译所云,“小遗于大海中,当不无小补”。在《围城》第三章,钱先生写了几次聚会,其中一次,董斜川说旧体诗,极有解颐妙语 :“我常说唐以后的大诗人,可以用地理名词来包括,叫‘陵谷山原’。三陵:杜少陵(杜甫)、王广陵(王令)(知道这个人么?)、梅宛陵(梅尧臣);二谷:李昌谷(李贺)、黄山谷(黄庭坚);四山:李义山(李商隐),王半山(王安石)、陈后山(陈师道)、元遗山(元好问);可是只有一原,陈散原(陈三立)。”董斜川的原型,是钱先生的好友冒效鲁,但是这一段话,不过是钱先生的雅谑,未必真是冒的诗学见解。因为所谓“三陵”、“四山”,亦有来历,既非钱先生杜撰,也与冒氏关系无多。张佩纶《涧于日记》(壬辰上)云:“《随园诗话》载王楼村先生诗学‘三山’,谓香山(白居易)、义山、遗山也。晦若(于式枚)因之改香山为虞山(钱谦益)。余皆不以为是。余亦有‘三山’,则义山(李商隐)、半山、眉山(苏轼)耳。香山与义山太不类,遗山亦不足学,由半山以溯昌黎(韩愈),由眉山以规李杜,此学诗之津梁,通唐宋之界,而上无晚唐波靡之音,下断西江粗直之派,则亦诗之中流也。”张佩纶所说“三山”,虽本诸袁枚《随园诗话》(见卷九),但具体之人颇有变更,这自是其诗学不同所致。《谈艺录》(补订本)第八十页云:“近人张篑斋(佩伦)笃好荆公(王安石),至以半山配义山、眉山为‘三山’。”这当可为《围城》之笺。后来汪辟疆论诗,又受到张说的影响,更添为“六山”,其《读常见书斋小记·六山》云:“白香山,真挚;王半山,深婉;李义山,缛丽;陈后山,孤往;韩玉山(韩偓),凄咽;元遗山,精警。予尝谓学诗必寝馈唐宋,自李杜王韩苏黄而外,尚有‘六山’。必精研熟读,方足以博其趣而抉其微者,即此‘六山’是也。”钱先生所举的“四山”,没有超出汪说的范围。据此,我似可来个“大胆判断”:董斜川虽主要用以影冒,可也夹有汪辟疆的口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