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题点精练十三古代文化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已连续三年了,考生在积累上下足了功夫,不过,需要提醒考生的是,以往那种脱离文本、课本,纯考记忆的考法已悄然发生变化,开始与文本、课本结合考查,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考生在尽力做好识记工作的同时,应加强联系文本、课本的做题意识。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遇事敢言,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年六十八而卒。赠中书令,谥曰文穆。A.户部为古官署,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B.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年,所以古代称十年为“一纪”。C.“陛辞”是指朝官退休时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D.“谥”即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答案B解析岁星绕太阳一周约十二年,“一纪”是十二年。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潭清贞有检操,州辟从事、主簿,大司马齐王冏请为祭酒,除祁乡令。寻被元帝檄,使讨江州刺史华轶。以母忧去职。服阕,以侍中、卫将军征。年七十九,卒于位。追赠左光禄大夫,谥曰孝烈。A.祭酒本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的风俗,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B.檄原是指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C.服阕最早出自汉朝蔡邕的《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指守丧期满除服,与“服除”同义。D.谥号是古人死后依据其生前行迹所立,用来褒贬善恶的称号,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答案B解析“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错,应是古代官府用以征讨或声讨的文书。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俺答(少数民族首领)叛,据古丰州地,招亡命数万,起嘉靖辛丑,扰边者三十年,王崇古以反间计降之。帝以叛人既得,祭告郊庙,磔全等于市。加崇古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总督如故。自是边境休宁,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诏进太子太保。A.嘉靖辛丑,即嘉靖年间辛丑月。“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辛丑”指辛丑月,是用干支来纪月。B.郊庙:古代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此外,祭祀天地和祖庙的音乐也叫“郊庙”。C.什七,即十分之七,古代分数的表示方法有多种,若分母是整十、百、千、万时,分母与分子连写,如“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D.兵部尚书,六部尚书之一,别称“大司马”,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答案A解析“辛丑”是干支纪年法,不是“纪月”。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答案A解析对“字”的表述有误,“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应改为“对平辈或尊辈”。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姜彧,字文卿,莱州莱阳人也。彧幼颖悟好学,荣守济南,辟为掾,升左右司知事,寻迁郎中,进参议官。至元五年,召拜治书侍御史,出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金虎符,改信州路总管。后累迁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拜行台御史中丞。A.“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这里是官职名,即帝王的侍从官。B.“虎符”是古代用金属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