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与科技成就课标要求:知道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教材分析:古代亚洲、非洲、欧洲很多地区和民族都曾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这些文明不断传播和相互融合,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本节课从亚非欧地区典型的文化成就:文字为代表,使学生比较全面、形象的了解世界古代文明。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授课时,还要注重趣味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楔形文字、象形文字。通过观察两种文字图片,概括其特点,培养对历史文物的观察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关于几种文字的图片和资料,并且通过一块泥板、一根小木棍,师生尝试书写,体验、观察什么叫楔形文字,增加本课的知识性、趣味性、现实感。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资料,说明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认识世界古代文明,领略古代文字产生后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坚定文字是在实践和交流中产生、发展的观念。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教学难点:埃及象形文字导入:(展示图片:手机、电脑键盘、圣经、汉语拼音)问学生从中我们发现了什么信息?结论1、26个英语字母无处不在。(展示资料:英语使用人口4.61亿,但正在学习英语的人超过10.1亿,是当今世界最强势的语言,全球有75个国家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英语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英语)问学生它给我们什么信息?结论2、我们现在的世界,密不可分,英语字母世界通用,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影响着现代人的文化。很多人习惯将A-Z称为“英文字母”,事实上,应该称为“拉丁字母”或“罗马字母”。因为英语的A-Z二十六个字母是采自于拉丁语的拉丁字母。那么,老师禁不住要问:A、B、C世界通用的这26个拉丁字母它是怎样形成的?起源是谁?它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到今天的?它的创造者是谁?我们这节课就来轻轻拂去历史的尘埃,穿越时空,走进古老的文字。学习第7课古代文化与科技成就(一)文字的产生一、首先请-----君朋合作完成“文字的产生”预习学案:1.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的文字。它是的居民,在公元年前后发明的。2.书写楔形文字用的“纸”是未干的,用的“笔”是。由于笔画由粗到细,很象木楔,被称为。3.古埃及最早的文字是文字,形成于公元年左右。它用一定的图形表示一定的或。4.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书写在上,或刻在宗教纪念物以及庙宇的。关键信息1.最早两河流域前31002.软泥板削尖的芦杆或木棒楔形文字3.象形前3000事物概念4.纸草墙壁上要求:1、完成又快、答案又对的君朋小组加分。2、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教师:这是人类两种早期的文字,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请大家看一则材料,然后思考,回答,楔形文字是如何产生的?二、讲授新课:文字的产生(一)楔形文字1、产生。展示资料:当中欧人还在四处游猎和采集时,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已经修建了可容纳5万人的城市,阻挡洪水的堤坝、灌溉农田的河渠。所有这些工程也都必须进行规划和组织。于是苏美尔人就找到了一种把重要事情在记忆中固定下来的新方法。他们首先利用小的图像符号,代表例如男人、女人、牛、水果篮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图形变成了符号体系,用它也可以记录一个过程或者作为相互通报的形式。其次他们把楔形的笔画印在柔软的陶板上,然后进行烧制,使上面的图像得以保存。从此,口头方式不再是向同世和后世传播知识的惟一途径。(德国曼弗雷德·马伊《世界历史》)君朋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文字是在交流和实践中产生、发展的。展示楔形文字图片资料:师生尝试书写,体验、观察楔形文字的特点。(落笔处印痕又深又宽,提笔处比较细、比较窄,即笔画由粗到细)2、演变足、星、鱼、山(再次明确:图形演变抽象符号的过程)3、影响。人类最早的一份书面记载,是用楔形文字撰写,用陶版烧制保留下来的4000年前的医学著作。大家回想一下,在《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我们学过一部“迄今所发现的人类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