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第一课时序号1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四、理解并抄写生词。课题《背影》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课文的内容。2、采用多角度的阅读等方式进行整体感知,品味朴实的语言。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一、释题:文章以“背影”为题,因为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点明作者的写作角度和抒情出发点,简洁、概括性强。二、背景资料: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1、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来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感情,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分别试做赏析。“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其他项目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引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二、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在大学读书期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持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三、学习生字:差使()奔丧()狼藉()簌簌()蹒跚()踌躇()颓唐()琐屑()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者对父亲的“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2、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找出这篇文章令你感动的地方,并说说理由。(1)父亲送别儿子时说的几句话。(2)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场面。(3)父亲信中的话。(4)“我”眼中看到的父亲的背影。(5)“我”的几次流泪。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A.那些满带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B.面对突出的办学成绩,学校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反而继往开来地再次扬帆起程。C.不法厂家制造假药造成的恶果实在是骇人听闻。D.李娜沉着应战、顽强拼搏,终于登上了法网公开赛冠军宝座,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4.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一汪清凉的水;如果你是小鸟,那快乐就是一片湛蓝的天;如果你是小草,那快乐就是一束温暖的阳光;如果你是花儿,那快乐就是一滴晶莹的露珠。二、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问题。1.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