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三国鼎立教学内容课时1课型新课授课班级日期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重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生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板书设计评价与反思时间分配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引入新课:(1~2分钟)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导言部分,看一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时期的开始──三国鼎立二、讲授新课:(31~38分钟。根据内容,时间可分多段。)(一)官渡之战1、教师介绍背景:曹操(155~220),汉魏之际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是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曹自幼机警有智计,好游荡任侠。20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执法严厉,不避豪强。黄巾起义爆发后,参与镇压。后又聚兵对抗董卓。后诱降青州黄巾30万,选学生思考回答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其精锐,编为“青州兵”,成为他后来统一北方的骨干力量。接着采纳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策略,巩固了兗州地盘。196年,曹操率军迎汉献帝到洛阳,得封建德将军、镇东将军,任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参与朝政。不久,迫献帝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东),任大将军,封武平侯,总揽军政大权,自此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击败张绣,擒杀吕布,困死袁术,赶走刘备,占据豫、兗、徐等州,为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在曹操势力迅速发展之时,袁绍力量也更强大了。他本出身于“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世家大族,“汝南袁氏”在士大夫中有极强的号召力,又在消灭宦官势力中出了大力。在军阀混战中,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先后占有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在汉运将终之际,他很想由自己统一中国,称帝天下,于是与曹操势力发生冲突。终于演变成一场大战——官渡之战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提问: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补充: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官渡之战两年以后,袁绍病死,但袁氏集团仍有一定势力。袁绍长子袁谭是青州刺史,次子袁熙是幽州刺史,外甥高干是并州刺史,少子袁尚是冀州刺史。他们控制着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不过,袁绍的几个儿子并不团结,他们各怀异心,都图谋发展个人势力。曹操便利用他们的矛盾,于204年六月打败袁尚,攻占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在河北地区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立足点。205年正月攻占南皮(今河北南皮北),杀死袁谭,占领冀、青二州全部。随后曹操北上进击幽州,袁熙部将投降,袁熙、袁尚等逃往江西乌桓地区,幽州也落人曹操手中。206年正月,曹操亲自领兵征讨高干。高干逃到峣关(今陕西蓝田东南)被杀,并州也被曹操拿下。曹操在消灭了这些军阀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二)赤壁之战1、教师介绍: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曹军未到,刘表病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职位,背着刘备降曹,刘备被迫从荆州退到夏口,后又退到樊口,于是江北的军事要塞都被曹军占领。曹军居高临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柴桑,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