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第三课时)一、学习目标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二、学习重难点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三、自学交流1、交流质疑:让学生把译释的疏漏点、谬误点、疑惑点、分歧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疑。(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2.速读第一段,找出描写作者求学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或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提炼概括。3.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4.课堂讨论:本段用什么手法写自己求学艰苦的?好在哪里?5.第二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太学生和我年幼时的求学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讨论明确:比较点我太学生吃穿住行师书结论:作用:6.讨论:课文第3段是怎样体现赠序特点的?四、展示点评五、达标检测1.课文第1段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3.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6.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7、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太学生有哪些优越的学习条件?8、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9、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10、作者认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请联系自身的学习实际,从学习条件与学有所成的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