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内容课时1课型新课授课班级七年级班日期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先民们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用具板书设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河姆渡约七千年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耒耜、种植水稻猪、狗、牛制陶器、玉器、原始乐器半坡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还有副食猪、狗、马、牛、羊、鸡等制彩陶、绘有美丽的图案和符号,会纺线、织布、制衣评价与反思时间分配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唤醒:(1~2分钟)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二、对话:(31~38分钟。根据内容,时间可分多段。)(一)河姆渡原始农耕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那么原始农耕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学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学生讨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学生预习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教师讲解: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阅读教材第7页的小字,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学生阅读教材《白虎通》原文回答: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