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第九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苏东的艰难探索》教案北师大版【教材分析】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后举起改革的大旗。改革涉及政治、经济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与此同时,匈牙利等东欧国家进行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都陷入困境。教材分为两个子目:第一子目“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介绍了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评价;第二子目“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介绍了匈牙利的社会主义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赫鲁晓夫的改革,2、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2、知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改革,匈牙利改革一度取得显著成效。3、思考苏东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分析能力和史鉴今的努力。过程和方法对比教学法,尝试把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同时期的中国和改革后的中国进行比较,以助思考苏东改革存在的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进行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2、明白社会主义发展、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实事求是、坚定不移才能取得成功。【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概括。难点: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作出客观的评价。【学情分析】本课学习内容理论性较强,趣味性不足。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容,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可采用问题讨论法和对比教学法,利用已有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挖掘、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解法、对比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欧洲和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它们在建设本国经济时都照搬苏联模式,后来发现苏联模式日益不能适宜本国生产力的发展,相继进行了改革,其结果如何呢?请学习本课!(出示课题,引入新课)一、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板书)阅读指导师:本目标题是“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小修小补”指什么?为什么要“小修小补”?“小修小补”的内容有哪些?“小修小补”的结果怎样?你如何评价这种“小修小补”?指导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第一目,思考、整理赫鲁晓夫改革的有关内容。1、为什么要改革?(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弊端?经济——片面发展工业,造成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政治——个人崇拜严重,社会主义民主遭到严重破坏。2、改革措施(1)经济改革农业改革——经济改革突破点:①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工业改革②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2)政治改革提出反对个人崇拜,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使不少人的冤屈得以昭雪。3、结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实质性的突破。4、评价:(略)在教师投影展示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明确:(1)“小修小补”是对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高度概括。改革最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原因是“小修小补”的做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仍然按照政治的手段搞经济,没有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仍然奉行个人崇拜,民主与法制体制没有建立起来。(2)解释“苏东”的含义。(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材料拓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后的“材料阅读”,结合第一目内容思考:赫鲁晓夫的改革为什么要从农业开始?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提示:当时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不能满足人民对于食品、工业对于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说一说”:如何看待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归纳: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人物和历史事件,作为苏联社会主义早期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领导人,斯大林功绩卓著,不能因其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等而抹杀。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是错误的,正因为他不能全面地认识斯大林,全面客观地分析30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和社会现状,因此,他的改革就注定无法成功。师:赫鲁晓夫在扳倒斯大林这尊“神像”时,又出现了赫鲁晓夫这个“圣明”。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总体上讲是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