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醉翁亭记2(教师版)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美点,逐步提高鉴赏能力,联系生活,模拟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重点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课时安排第二课时一.预学导航(学情检测)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____________2、文中写出了谁“乐”?____________3、太守、众宾个为何而“乐”?____________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____________2.我的疑问(结合“学习目标”提问):二.共学助行(活动设计)(一)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答案要点: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2、小结: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二)学生合作探究课文景物的写法:1、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读课文小组讨论。(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答案要点:①、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②、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③、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④、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答案要点:写景与抒情相结合:①、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②、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③、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深入文本,阅读探究2、师生讨论并归纳结论。三.课堂总结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四.验学提能(达标评价)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1.选出加粗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A.安此丰年之乐安于畎亩衣食B.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朝而往,暮而归C.幸生无事之时也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D.四方宾客之所不至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翻译句子。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________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子游也。________3.文段中点明了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文段中所写景物与《醉翁亭记》中描写的景物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5.本文段选自欧阳修的《丰乐亭记》,结合文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要以“丰乐亭”来命名。________6.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与《醉翁亭记》一文相同的政治理想,就是:________(不超过5个字)。答案要点:1.D2.①喜欢滁州地方偏僻而政事简略,又爱这里的人习惯于安适清闲。②又幸好当地百姓为他们获得丰收的年景而高兴,因而爱和我一同游玩。3.夫宣上因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4.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5.因为当地百姓获得丰收,生活和美快乐,作者又与民同乐,所以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