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变革的时代教学内容课时1课型新课授课班级七年级班授课教师日期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用具板书设计评价与反思时间分配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唤醒:(1~2分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是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特点?二、对话:(31~38分钟。根据内容,时间可分多段。)(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主?教师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边指图边讲解:在春秋后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铁质工具开始在农业和手工业部门使用。到了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但仅靠人力耕作是相当费劲的,所以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广。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也有一定的进步。已经知道使用各种农家肥,恰当处理土壤的干、松、燥、湿,因地制宜种植谷物和桑麻。他们还注意选种和适时播种。人们的衣食条件有了明显进步。学生预习以石器和铜器为主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二)都江堰(三)商鞅变法1、背景: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要求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春秋以来,在奴隶制瓦解的过程中,产生一对新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最早的地主阶级是由奴隶主转化来的,一些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荒地就成为他们的私有土地,所以新地主拥有很多土地,他们也有一定的权势,有的甚至抓到统治权。像“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家,“田氏代齐”的田氏,都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但是,奴隶主贵族仍旧拥有各种特权。旧的奴隶制度都是保护奴隶主的。新兴地主要想确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他们的封建经济,就必须改革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多种特权。补充:商鞅又称卫鞅,又叫公孙鞅,卫国贵族。年轻有为,博学多才。25岁游学到卫国魏国,做了相国公叔座的家臣,很受公叔座的赏识。一天公叔座得了重病,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并且建议,如果不用,则杀掉以绝后患。魏王没有接受公叔座的建议,对商鞅既不用也不杀。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诚意招贤,便去了秦国。三次面见秦孝公,畅谈政治主张。受到秦孝公的赏识,以左庶长身份开始进行改革。先用“立木取信”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舆论效果。后即开始变法。使秦国逐渐富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同年,秦惠文王以谋反罪名将商鞅车裂而死,他的亲眷也被一起处死。但商鞅变法的事业学生阅读教材回答: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旧贵族的特权。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却被继承下来,终于促使秦国变成了七国中最强的一员。1、内容:2、商鞅变法的意义:总结归纳:(3~5分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或改革,奴隶制逐步废除,封建制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在奴隶社会末期形成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被推翻前,还处于次要地位,当地主阶级从奴隶主贵族手中夺得政权,建立起自己对农民的统治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