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自转1、学情分析: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因此上课气氛活跃却经常听不懂、听不到,同时,学生之中预习的比例很低,预习的习惯不勤,使得上课的进度、师生配合度都受到压抑和限制,总体上来说学生尚未找到学习地理的有效方法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特别是强调学生对于识图、读图的重视和读图方法的掌握,在七年级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对于识图、理解地理语言的方法和感觉的锻炼必须加强,为学生学习地理打好坚实基础。教材是使用商务印书馆、星球地图出版社版本的七年级《地理》上册。本课内容基于本章第二节关于地球仪的知识,并且从诸多方面介绍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要求学生会计算时区和地方时。可以说本节内容是本教材中的难点重点之一,讲解过程要详细,耐心等待学生回馈。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能够介绍地球自转产生的影响(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能够解释地球上不同地方的地方时的划分规范,能够计算时区和具体时间,重点在于学会地方时的产生和计算的技能,理解太阳光照条件与地球地方时的关系。(2)过程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和演示地球仪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较为形象地认识自己身处的地球的状况,理解昼夜更替的形成原理,进而对地方时形成较好的理解,体验知识的联系运用和联想过程,体会经纬网的现实意义及日期变更的原理(每隔15°相差一小时),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掌握时区和时间的计算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逐步理解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地理学依据,引导学生形成合理作息的良好习惯和热爱生活的良好态度,树立珍惜生活和地球的唯物主义价值观。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自转的方向、周期及影响。教学难点:时间的差异和地方时的计算。4、教学方法:讲授法:便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练习法:通过课堂提问等互动形式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印象。5、课时安排:2课时。6、课前准备:教师备课:钻研教材、考究习题、写作教案。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探究在线》练习册。7、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首先复习回顾上一节关于经线、经度和“坐地日行八万里”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结合课本上本节开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是为了什么?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地球昼夜更替的思考,再引入本课第一个新知识点,地球的自转。(2)深入研讨,探索新知: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如何从南北极分辨地球自转方向),通过演示地球仪和展示课件等方法使学生对于地球产生昼夜更替的条件得出深刻的印象(地球不透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得太阳只能照亮朝向太阳的那一半地球,被照亮的部分即为白天,没有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即为黑夜);结合每天的日出日落,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和联想过程理解这一昼夜更替过程。对于昼夜更替的知识,一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地球自转产生地球昼夜一天24小时的更替;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并非昼夜产生的唯一条件,可以通过演示地球仪,使学生直观认识地球透明和地球公转对于地球昼夜现象的影响。(3)知识延伸,拓展升华:在学生理解昼夜更替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演示地球仪等手段,向学生讲解每天中午的地方时间为12:00,而日出则是在凌晨6:00前后,日落是在下午18:00前后,引导学生探究正午和午夜的地理学差别,使学生对于时间差异产生直观的印象和贴近自身实际的理解,从而使得学生对于地球昼夜更替的过程形成较好印象,理解一天的地理学意义,同时为时区知识的讲解做好知识准备。(4)练习巩固,及时反馈:强调本课所学知识的重点,整体介绍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知识,通过提问等形式检查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情况,对于知识薄弱部分给予强调(特别是昼夜更替中简单的地方时差异),选择《探究在线》上的相关例题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