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一)教材分析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主要有两节课的内容。主要的知识点有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使学生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与学生前面的知识点相联系,以融会贯通,利于学生理解,加深印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使学生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2、技能目标:通过分析、比较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在各自领域里,能够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找出他们的共性,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等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赶超世界先进文化,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只要谁先进,就要向谁学。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四位文化名人的典型事迹,概括出本课的主题,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2、科举制度废除3、近代文艺成就教学难点1、分析典型事例,概括主题思想应采用的方法、手段和尺度的把握;2、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思想性教学方法1.主线贯穿法。可以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贯穿本课内容,使其成为一个整体。2.典型事例分析法。3.提问引导法。4.材料运用法。5.归纳法。学生情况分析对于近代的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已有了解,通过对近代政治史的学习,已经模糊地认识到科技思想和经济政治变化有一定的联系。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史料和历史图片的能力。单元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时分配第23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1课时第24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