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3、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3)以模拟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让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课堂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4)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5)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重点和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分组讨论法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以喜多郎的作品《丝绸之路》为背景音乐)(1)成语填空(2)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伴配乐诗)(3)丝路风光图片(4)丝路上传播的物产(5)丝路上的文化交流(6)视频:"丝路集锦"(影视作品的剪辑片段)(7)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铁路图(8)戈壁荒漠中的铁路和公路(9)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新闻报道(扫描制作)教学设计一、导入课件:成语填空:千万缕锦前程牛郎女衣还乡入扣花拳腿讲述:这些成语都和丝或丝织品有关。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之旅--寻访丝绸之路。二、新课(一)丝绸之路课件: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伴配乐诗①《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②《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讲述:古代丝绸之路分为海陆两路,一直以来人们对陆路丝绸之路的关注更为密切。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历史上称为西域。今天进行的探究之旅活动将全班同学组成一个联合考察团,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进行寻访考察。这个团队由四种不同身份人员组成,即旅游观光者、考古学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将分别为大家介绍沿途景色、考古发现、贩运的物品、传播的文化等。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身份,组成四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知识和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完成本组的主题,准备好回答相关的提问。课件:荒漠、沙漠、绿洲、戈壁、草地、雪山(先显示图片,待学生回答后在图片下方显示文字)旅游观光小组的同学说出以上所显示的景象名称,并即兴创作成一段简短的丝路风光的介绍,展示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当年徒步往来于丝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只是遥远,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碍,而丝绸之路的畅通,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中体会到行走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