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北师大版课题课时本学期第课时日期月日本单元第1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感知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能力目标(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4)讨论“三国鼎立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情感目标(1)明确曾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教师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启动课堂预习反馈听写检查1、听写2、检查“自主学习”完成情况。听写检测,学生互相批改并改错复习巩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曹操与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们的描写与历史的真实有许多不同,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呢?《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引出本课主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基础过关结合自主学习的知识结构进行快速记忆,基础过关小组互相检查过关人数计入小组考核巩固基础知识合作学习共同探究1、曹操为什么能脱颖而出统一北方?2、说说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3、从曹操的《龟虽寿》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问题1、词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问题2赤壁之战的背景,战争发生的原因。问题3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获胜而在占据优势的赤壁之战中反而失败呢?5、结合P105地图,说一说三国鼎立学生按要求先自学分析、然后讨论,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确定好答案。热情讨论,积极发言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教师解疑1、官渡之战曹操取胜原因分析: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的东汉献帝虽没实权,仍然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控制皇帝,可以用他的名义来发号施令,从而取得政治上的优势。(联系春秋时的齐桓公称霸。)用人上:“唯才是举”。三次发《求贤令》,不论出身地位如何,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都提拔重用,因而周围“猛将如云”。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战争使生产受严重破坏,许多军事集团因军粮不足而崩溃瓦解,为了壮大实力,必须进行积极地恢复和发展生产。民屯、军屯。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赤壁之战示意图”,讲述战争经过,体会整个战争的壮观场面。二是思考“官渡之战”打了胜仗的曹操为什么会败在孙刘联军手中?分析曹操兵败的原因。三是明确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大部取得了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得以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军事上:善用策略。200年,官渡之战的胜利。)指出官渡之战是曹操打败袁绍的决定性事件,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分析孙刘联军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208年,曹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