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b.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能力目标:a.提高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和分析、归纳、概括能力。b.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a.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b.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二、教学重点1.“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三、教学难点1.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投影导入:图片及文字材料:导入在山东邹城市庙户营村,每年的腊月初八和孟子的诞辰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奠孟母、孟子的活动。祭祀的场所就在村中的孟母三迁祠。今天就让我们追溯历史,重回那个诸侯争霸、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探求以“亚圣”孟子为代表的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孟母三迁祠外景学生看投影,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材料引入,明确课题。环节二:明确课题、点明课标第第22课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解读】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1、明确课程标准。2、明确本课知识间的关系。学生知道这节课应该学什么、明确学习目标后,为学习定下方向。环节三:讲授新课一、孟子、荀子与儒家学生看投影,思考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2)主要思想:“________”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____________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2.荀子(1)历史地位: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主要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人性论上,主张“________”;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合作探究】探究点:古代的民本思想材料一孔子主张“仁”,即仁者爱人。孟子主张“仁政”,就是要求统治者要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惠民”。材料二明太祖朱元璋读完《孟子》一书后,大为恼怒,下令修编《孟子节文》。请思考:(1)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会、自主学习。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填空。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回答。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回答。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有何关系?教师归纳、投影:“仁政”思想是“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仁”是“仁政”的理论基础;“仁政”发展成为一整套系统的政治学说。(2)孟子的哪一主张令明太祖大为恼火?上述材料共同反映的治国理念是什么?教师归纳、投影: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理念:民本主义。【拓展提升】1.全面认识孟子的“仁政”思想(1)“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2)“仁政”就是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以德服人,争取民心。(3)实现“仁政”的途径是“重民”,即民本主义思想。(4)民贵君轻思想是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5)孟子的“性善论”是“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6)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7)“仁政”思想有利于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8)“仁政”思想的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2.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孔子“仁”的思想关系学生看投影,思考体会。学生看投影,思考体会。培养学生研习史料、论从史出习惯和能力。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