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全面了解人物,领悟中心意思。2.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辩证地分析周处形象,学习他知错能改、勇于自新的品格。【文学知识】1.刘义庆,南北朝·宋文学家。2.《世说新语》是我国著名的笔记小说之一,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载了汉魏至东晋的遗闻佚事。3.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早期形式,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之分。志怪小说的名著有《搜神记》《拾遗记》,以及清代的《聊斋志异》。【正音正字】(或)说shuì蹉跎cuōtuó朝zhāo彰zhāng【积累词语】重点掌握:并尤冀俱竟始具蹉跎朝闻夕死令名彰【朗读课文】【课文简介】本文写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故事按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三个阶段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㈠“周处少年时,……而处尤剧”,周处为害乡里,与蛟虎并为“三害”。㈡“或说处杀虎斩蛟,……有自改意”,写周处杀虎斩蛟后,才知“为人情所患”。㈢“乃入吴寻二陆……终为忠臣”,写周处知错改过,走访名人,自新成功。周处的形象是鲜明生动的,从“为乡里所患”到“终为忠臣”,前后判若两人。但他的思想转变却不是突然的,有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而是先让事实说话,写事实促使周处思想转变。如乡里人对他的态度,使他觉悟到“为人情所患”,促使他“有自改意”;接着写他“入吴寻二陆”,陆云开导他学习古人“朝闻夕死”的精神,使他从信心不足到消除疑虑,虚心接受教诲,直至成功,一步一步地完成改恶从善的过程。《周处》一文,篇幅虽短,但作者精于谋篇布局,写来处处充满矛盾冲突,其中有周处为乡里所憎恶的情况,有周处杀虎击蛟的恶斗场面,有乡里庆贺周处之死的景象,有“改励”时复杂的心理矛盾。这些,造成行文上的曲折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时是山重水复,但笔锋一转又柳暗花明,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第二课时【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翻译:周处年轻的时候,凶暴强悍,被乡里人(当作)祸害。要点:“为乡里所患”:被字句。“始知为人情所患”与此句同。“所患”: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原文: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翻译:(当时)义兴河中又有蛟,山上有白额虎,一起都来侵害老百姓,义兴人称它们是三个祸害,而周处更加厉害。原文: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翻译: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其中一个。要点:“或”:有的,有人,有时。文言文没有量词,所以翻译时要补充适当的量词。原文: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翻译:周处就刺杀老虎,又跳入河水斩杀蛟。原文: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翻译:蛟有时浮上水面有时沉入水中,游了几十里,周处同蛟一起(浮沉游动)。原文:经三日三夜,乡里皆为已死,更相庆。翻译:经过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贺。原文: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翻译:(周处)竟杀死蛟游出河水,(他)听说乡人庆贺(自己死了),才知道(自己)被大家(当作)祸害,有了悔改的意愿。于是到吴郡寻访陆机、陆云。要点:“竟杀蛟而出”:其中的“而”是顺接连词,先“杀”后“出”。原文: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翻译: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把(自己的)事情详尽地告诉(他),并表示自己想改正错误可是年纪太大,最终不会有成果了。要点:“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其中的“而”是转折连词,可是,但是。原文: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耶?”翻译:陆云说:“古人重视‘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你的前途还很好。再说一个人怕不立志,担心什么好名声不能传扬呢?”要点:“人患志之不立”:其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使前后的“志”和“不立”都不能独立作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