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四单元第六课《自嘲》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2、过程与方法:了解诗歌中涉及的典故。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地诵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重点难点重点:反复朗读诗歌,感悟诗中情感。难点: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着对诗歌进行赏析。教法选择诵读法讨论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多媒体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45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揭示学习目标(略)二、指导学生先学1.朗读课文,品味语句。2.质疑讨论,揣摩词句。3.归纳写法,感悟理解。4.合作探究:讨论课后练习,深入理解文意,感受人物精神内涵。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1.讨论诗的体裁明确:七律。我国古代格律诗,八句,偶数句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对偶。每两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3.本诗写作背景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多媒体出示学法导航,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的文学常识。多媒体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先学,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并参与学生的讨论探究学生看屏幕,明确学习目标。听读诗歌,诵读诗歌,通过听教师朗读以及学生自己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有一整体上的感知。通过捕捉关键词带动全诗的解读,能《自嘲》这首诗,写成于1932年10月,鲁迅手书条幅送柳亚子。当时,因为鲁迅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迫害和通辑,处境很艰难。这首《自嘲》正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二)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本诗。2.学生自读,把握朗读节奏。(2\2\3)3.叫学生朗读,其他同学从朗读的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进行评价。(三)理解全诗大意全诗翻译:我这个俗人交上了“华盖运”能有什么奢望呢,还没有敢有什么动作就碰破了头。捡一顶破烂的帽子遮住自己的面孔,隐身于喧闹的街市;在漏水的船中悠然饮酒,驶向波涛汹活动。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涌的急流。横眉怒目,冷对众多敌人的围攻,一腔热枕,俯首甘为人民大众的牛。我要躲进我的小小楼阁,那是我自己的一统天下,不去理会那冷暖无常的春夏秋冬。(四)研讨问题1.鲁迅为什么在这里剖析自己的情怀,他当时交了什么“华盖运”?(明确:鲁迅先生在北京时,由于坚决支持女师大爱国学生与校方及其后台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勇于和顶头上司教育总长章士钊以及现代评论派陈源等人展开论战,受到打击、诬蔑、围攻,运交“华盖”。这句总写艰难的处境。)2.“已碰头”、“破帽遮颜”、“漏船载酒”是什么意思,表现鲁迅什么态度?(参考:这是鲁迅对当时自己“运交华盖”处境的形象描绘和自嘲,表现他面对危难艰险而又从容不迫、潇洒舒展的人生态度。)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首诗中的名句,一直以来,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明确:这两句诗是鲁迅风骨的生动体现“千夫”是指一切对他进行诬蔑、造谣、诽谤、压制、迫害、围攻的人,鲁迅对之一概横眉冷对。而“孺子”作者的本意首先指他的孩子子婴以及和子婴一样的的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他自讽自喻心甘情愿做埋头耕耘的牛。这两句话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是鲁迅爱与憎的高度概括,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4.此诗的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该如何理解?(明确: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是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题目“自嘲”是嘲弄自己吗?诗中有嘲弄自己的意思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