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基本内容。(2)知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大致情况。2、能力培养(1)比较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异同。(2)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3)对比中、苏改革概况。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对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国家的实际状况。(2)通过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等史实的了解,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艰巨和长期的。二、教材分析1、重点各次改革的内容、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2、难点为什么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都遭到挫折?为什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是教学的难点。三、教学方法比较、探究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如何前进,这是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苏联和东欧国家想继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些国家的改革为什么异同?他们的改革为什么没有成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1、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教师组织学生比较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有关情况,按时间、背景、内容、特点、后果及共同方面等项目,制作一表格进行比较。(见板书设计)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教师组织学生比较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异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见板书设计)3、中苏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探讨中国改革的各种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制作“中、苏改革成败比较表”(见板书设计)本课小结我们从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内容中了解到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改革的成败得失,他们的经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同时,我们通过对中国和苏联改革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到邓小平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于人类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非常重要和宝贵的。板书设计第17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异同名称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时间1956——19641986——1990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背景调整斯大林时期的错误做法苏联政治经济处于危机前的境地跟随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经济:提高农业经营投资,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外交:缓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经济:苏共二十七大根本变革经济体制政治:经济改革受阻,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取消苏工法定领导地位和条款纳吉改革→卡达尔改革(1964年成产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1968年全国推行计划与市场调节结合)→1989年实行以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及混合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修改宪法→1990年匈共产党失去领导地位特点应急性、局部性、肤“民主化”、“公开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框架浅性性”后果揭开改革的序幕,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社会混乱,民族矛盾激化,导致苏联解体生活水平一度名列榜首停止改革向纵深发展内部危机、外部环境导致剧变共同点1、都想突破斯大林模式2、经济改革遇到阻碍,没能突破计划经济的旧框架3、政治改革导致社会混乱,矛盾激化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1、经济状况不佳(根本因素)2、政治风波(主要因素)3、历史积怨(重要因素)4、民族分离(重要因素)5、相互影响(外部因素)6、遏止战争与和平演变(外部因素)三、中苏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概况中国改革苏联改革时间1978年1986——1990年领导人邓小平戈尔巴乔夫背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经济、政治危机政治、经济处于危机前的境地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由于经济改革受阻,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确认“人道的民主的官社会主义”,放弃党的领导特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