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学重点:让学生树立起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懂得运用不同的法律维权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难点:让学生树立起敢于斗争的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案例。讲授新课:1、用第一人称的途述,将一则家庭暴力、孩子受到虐待的案例,呈现出来:我叫刘丽丽,今年14岁,爸妈离婚后,随爸爸和奶奶生活,爸爸经常赌博,且经常打孩子,我告诉了奶奶,奶奶叫我不要说,因为家丑不可外扬,上法院打官司不光彩。思考:你认为应不应该听奶奶的话?学生辩论继续案例:我没说,但爸爸更残忍了,经常无缘无故地打我,旧伤未好又添新疤。教师提醒:这就是家丑不可外扬的结果。从事件中可以看出,碰到这种事情,一定要敢于斗争,软弱和沉默只会使侵害人变本加厉。继续案例:他为什么这样?我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寻找维权途径和维权机构途径:协商——投诉——上诉(打官司)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消协、居委会、妇联等继续案例:我去找妈妈,妈妈让我给妇联写信,希望你们能帮帮我。2、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归纳,得出关键是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是否有勇气。3、案例:中学中80%的学生诉说身边存在“校园抢劫、敲诈”现象,18%的学生诉说自己曾遭遇过,但真正告诉老师、家长,寻求保护的却很少,因为怕遭到报复,所以决定“自认倒霉”。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归纳:勇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四情景:初中学生小娅被一个流里流气的男青年截住,先是要与她交朋友,后来又让她资助点儿钱。周围没人,跑不掉,又敌不过他,怎么办。学生思考对策,要用机智摆脱。结果:利用胡同转悠,并最后把坏人带来了派出所。三、老师可以提供自我保护八要领,供学生参考。四、设置场景:突发事件,请学生讨论如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问】1、面对社会中有些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和现象,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敢于斗争。2、人生AB剧的设计体现了悬疑性,也给教学过程一个不可预测的发展,如何应对教学中发生的意外结果,教师必须要做好应对准备。“践行道德依法维权”的主题探究活动:主题探究活动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寻找资料,了解有关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并使之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另外,还可以举行以“做一个守法小公民”为主题班会活动和到学校附近法院旁听一次庭审或观看一部法制教育片。附录:一、典型材料论自由究竟什么是自由呢?自由是不是意味着有权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损害别人,比方说盗窃和杀人呢?不:法律禁止这样做。是不是有权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比方说可以任意不纳税?不!法律命令你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不是说自己有权在大热天一丝不挂地走在街上呢?不!风俗习惯不允许你这样做!是不是说自己有权对人忘恩负义呢?不:社会舆论谴责这种行为。是不是说自己有权随意吃喝或者拒绝饮食而不致严重后果呢?;不!自然规律不允许你这样做。(摘自:《伊加利亚旅行记录》自我保护八要领为了有效地保护自己,青少年应该学习和掌握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其中重要的有8条:1、记住可依赖的成年人的名单、电话,这样在遇到侵害时,可以及时寻求他们帮助。2、学会拒绝不正当要求,坚决不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比如让我们去打群架、赌博、看黄色录像等等,我们坚决不要去,并劝说朋友也不要去。3、独自在家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如有人撬门趴窗,应立即大声呼救或电话报警。必要时可拿起家里的菜刀、锤子作为武器,来震慑歹徒。4、如在路上遇到陌生人尾随,应想办法跑到人多的地方,或者躲避到单位、居民家。5、迷路走失后,应及时告诉警察,或者打电话给自己最信赖的人来迎接,不要向其他陌生人求助。6、上学、放学时,应与同学结伴而行,身上不要带过多的钱,不要携带珍贵物品,即使携带了,也不要随意显露。7、遭到坏人绑架、劫持、伤害等暴力侵害时,要大声呼救,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反击。如果坏人过于凶狠,一般不要与其硬拼,这时要镇静、机智地与之周旋,以寻找机会脱身并报警。8、遭遇违法犯罪行为侵害时,及时报警,并记住坏人的身份特征和其他一些突出的特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