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实践与探索(3)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掌握用一次函数来拟合变量的不明函数关系,并能体会到“在允许的范围内用简单的已知函数关系来拟合变量的函数关系,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2.让学生经历进行近似计算和修正建立函数关系式的过程,发展其估算能力;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近似的函数关系式,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动手实践”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数形结合、转化等基本思想.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求出近似的函数关系式.三、教学过程(一)课本第18页问题3下表数据表示某合金材料制成的圆球的体积V(cm)与温度t(℃)的函数关系:t(℃)-40-20-10010204060V(cm)998.3999.2999.610001000.31000.71001.61002.3师:从表中你能读出哪一些信息?或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稍加思考)生1:温度越低时,体积越小.生2:当温度低于0℃时,圆球的体积小于1000立方厘米;当温度高于0℃时,圆球的体积大于1000立方厘米.生3:V随着t增大而增大.生4:当温度一直升高时,结果又将如何?生5:变成“铁”水,最后汽化.生4:当温度一直降低时,体积会不会变得很小呢?生6:恐怕不会吧?师:你们说的这一些信息(问题),能否帮助我们明确V与t的函数关系?生:有的说不能,有的说能.师:那么,V与t到底是什么函数关系?(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或者是其他的函数?)我们又将怎样来明确它?(学生稍加思考)生1:描点、连线,看它的图象大致是什么,再作判断.师:何以见得?生1:不好意思,昨天晚上我预习过……师:课前预习好,大家要向他学习.下面请大家先阅读课文第55~56页的问题3的解决方案;再小组研讨:①课文是如何解决问题3的?(用你的语言描述)②遇到这类实际问题你又将如何解决?③有何问题提出?(10分钟后)师:各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各组代表相继举手,意欲发言)生1:(第三组)课文是这样来解决问题3的:①描点、连线;②它的图象近似于一次函数的图象;③求近似函数的解析式.生2:(补充说明)用待定系数法求近似函数的解析式.生3:(第二组)我们的想法与第三组一样.师:以后遇到这类实际问题怎么办?生:可以采用类似于问题3的解决办法.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生1:……所选取的两点(画直线)是否一定?生2:不一定,课本上说“不取这两点,可换上更适当的两点”.师:好,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好,我们就是要善于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我们的知识,现在我们用课文解决问题3的办法一起来探索下面的拓展问题.(二)拓展问题人的“身高”与“体重”有何关系?学生1:人的身高越高,体重就越大,比如姚明身高2.29米,体重140.6千克.学生2:不!也有个子较矮的人,但体重却很重,比如我们班的林××.师:虽然这位同学的发言对小林同学有点不恭,但却说出了一种现象.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索“身高”与“体重”之间的不明关系,各小组(每组六人)仿照课本问题3来进行研讨、实践:请把各组员的身高与体重列成表,然后将这些数据对应的点描在坐标纸上,看有什么发现?身高x(cm)…体重y(kg)…(10分钟后)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情况.学生:我们小组画出来的点都比较“集中”,不好说明它们的关系.师:怎么比较“集中”?(投影学生的“作品”)原来如此,为什么点会比较集中呢?生:这可能是我们小组的同学身高、体重都差不多吧.师:有道理.生:我们(第二组)描出来的点,有三点几乎在同一直线,两点稍有偏差,而“小林”所表示的这一点偏差太大了.生:我们小组画的有三个点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另三个点大致在另一条直线上,我们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们组有三个男生,三个女生吧!师:思考到位,还有不同的意见吗?第6组呢?生:我们描出来的点大致在一条直线上,这也许是我们的身材比较标准.师:想一想,我们描出来的点的情况主要与什么有关?生1:与同学们的身高、体重有关.生2:哪还用说?生3:我想是与我们小组成员的性别有关.生4:也与年龄有关.师:其实,就是与数据的收集相关,是吧?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