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人口基金调查表明,到2010年年底,国内依赖养老金生存的老人比重已经达到了24.1%,和十年前相比,比重增加了4.5%,此外,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012年,联合国人口仅仅和国内老龄办联合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国内的老年人口在本世纪中期将会达到4.3亿,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会超出三成。也就是说,到本世纪中期,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到了那个时候,世界老年人人口会是现在的两倍,有20亿人,在全国人口的比重占据22%,老年人的人口也会超过15岁以下的人口。根据世界范围的观察,老年人增长速度非常快,增长的速度为3.2%,但是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只有1.1%。举个例子,2012年,平均每秒钟会有两个人跨过60岁的门槛,也就是说,每年有将近5800万的人跨过60岁门槛。如此众多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医养结合无疑是近年来兴起一种养老模式,而如何能够更好的去发挥其作用以及整体效能,无疑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一、医养结合养老的概念及理论基础(一)医养结合养老的概念“医养结合”就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的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2.医养结合养老随着各省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据,各地在改善原有养老设施的基础上,出现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增加养老病房及养老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等多种方式,为我国医养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地方结合本地老年人口结构、需求、养老体系、医疗体系以及财政能力等特点,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医疗养老照护体系,对从国家层面制订政策与规划,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我国未来“医养结合”的目标,是面向社区在全国建成一个覆盖城乡、规模适宜的医疗服务网络,明显提升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二)我国医养结合养老的形式未来的“医养结合”可能会有四种存在形式:1.鼓励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现有的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只要有条件就可以开办养老服务。结合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原来的医疗机构可以转变成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为周围社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养老医疗服务。2.原有的养老机构可增设医疗服务资质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养老机构没有医疗资质,去年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养老机构医务室、护理站的基本标准,对设置在养老机构内的医务室、护理站,从人员、房屋、设备、制度等方面作出规定。只要有一个医生、一名护士就可以申请医务室,门槛大大降低。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还鼓励它开设老年病医院、专科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3.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这种情况目前比较普遍,很多社区,养老院就建在社区服务中心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上门巡诊,遇到紧急情况社区服务中心也能及时处理,及时转诊。现在真正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有很多地方甚至排了几百人,这种模式也是国家特别鼓励的。4.医养结合进社区、进家庭这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推行家庭医生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1(三)理论基础1.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标准的生命周期分析认为市场经历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几个阶段。然而,真实的情况要微妙得多,给那些真正理解这一过程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更好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规避。由此,对于养老服务以及社会发展而言亦是如此,需要能够遵循生命周期,更好的在每一个阶段实现对于公众服务的尽心尽责。2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经济发展衰退、西方政府承担福利负担过重的背景下产生的。主要指福利的规则、筹资和提供由不同的部门共同负责完成。它的核心理念是社会福利的分担与参与,强调由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