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知识目标:1.通过事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存在及变迁的过程。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掌握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并能解释其原因。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学习重点、难点:1.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2.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重点。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不同的形式,比如读图分析、学生讨论、发挥想象等,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展示:1.澳门陆地面积变化的资料。(用来说明海可变陆)2.台湾海峡地图和资料:科学家在台湾海峡的底部发现了古代森林的遗迹。(用来说明由陆可以变海)思考: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审种由海到陆及由陆到海的巨大变迁。(沧海桑田)讨论: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这样的例子很多请同学把自己知道的例子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派代表发言。过渡: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巨大的变化呢?活动:请看一下第33页海陆变化的实例,并解释一下原因。(多媒体展示图片)1.思考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什么问题?那是什么原因出呢?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那是什么原因呢?3.荷兰的国土面积为什么会逐渐增加?总结:(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3)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思考: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讲述: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由画面1变为画面2。说明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海底岩层中沉积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受到挤压逐渐抬升形成了山地,由海洋变成了陆地。由画面3变为画面4。说明东部海域原来是陆地,地面上有森林,地表岩层受到挤压逐渐凹陷海水进入,由陆地变成了海洋。过渡:既然海陆可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那七大洲、四大洋也会发生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吗,也就是说我们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二、大陆漂移学说讲述:关于地球上海陆轮廓形成的观点当时有两派。我们看东西半球图,观察海陆轮廓,特别是南美洲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轮廓有什么特点?(基本吻合)(同时展示南美洲和非洲相互移动正好吻合的动画。)阅读思考:阅读材料的第一段回答魏格纳躺在病床上得到的猜想是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魏格纳提出自己的观点,别的科学家会有什么反映?那魏格纳应从哪些方面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把那种偶然性给排除呢?展示:两张撕开的纸片。提问:这两张纸片是不是同一张纸。如果是,为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提示:(主要从上面的图片和文字行列是连贯的来思考)撕开的纸具有文字和图片的连贯性,那如果两块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那也应该具有某种连续性,那到底是什么呢?(动植物,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