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2教学目的1.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2.了解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3.了解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4.通过对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例子的学习,了解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5.了解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教学重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2.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3.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物种形成的方式。教学难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用具1.非洲野牛迁徒生活的录像片断。2.英国曼彻斯特地区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浅色型和黑色型桦尺蠖数量变化的CAI课件。3.加拉帕克斯岛地雀演化的CAI课件。教学方法教师讲述,学生归纳,探究相结合。课时安排二课时板书教学过程第七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第二课时引言:我们已经知道了:(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3)影响种论简介(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1.种群中基因突变的特点:突变数很大、不定向的2.种群基因重组的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提问:基因突变与基因频率的改变有什么关系呢?(回答: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这是因为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等位基因),是基因频率改变的基础。)提问: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回答:基因突变的特点有:(1)普遍存在的;(2)随机发生的;(3)突变频率是很低的;(4)多数对生物体是有害的;(5)不定向的。讲述:自然界中生物的自然突变频率很低,而且一般对生物体是有害的。提问:为什么还能够改变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呢?回答:这是因为种群都由许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虽然每个基因的突变率很低,但每个种群的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基因。讲述:例如,果蝇约有104万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若有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结果:产生更多变异、不定向的结论:提供进化的原材料。(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体),请同学们计算出每一代出现基因突变数是多少?(由学生计算得出结论)每一代出现基因突变数是107个。说明种群中每一代产生的基因突变的数量是很大的,并通过繁殖得到积累是基因频率改变的基础。突变有利有害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这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再次出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比例变化的画面,引导学生答出(S)黑色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对桦尺蠖的生存是有害的,但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桦尺蠖生存环境的改变,有害的基因(S)变为有利的基因。因此说,突变基因的有害与有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提问:基因重组与基因频率的改变有什么关系?回答: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可产生相应的等位基因。如前所述,假如人的23对同源染色体上都有一对等位基因,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后代中则可产生6′107个以上基因重组类型,使种群中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从而使突变基因频率扩增。由于这些变异的产生是不定向的,无法定向改变基因频率。设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如何决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66页(第二段)P67(第一段),同时回忆CAI课件所展示的结果,四人一组讨论,从宏观(性状)和微观(基因)两个方面分析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桦尺蠖比例的变化,说明桦尺蠖进化过程的原因。讲述:1.从宏观(性状)上来看进化过程为:19世纪中原因是:淘汰不利变异基因、积累有利变异基因结果是: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四)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物种的定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