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所在;联系前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有进一步了解。能力方面通过本课时教学,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能力。觉悟方面通过教学,提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进一步消除有神论的影响。●教学重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以及青年学生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教学方法采用先介绍具体哲学家的基本观点,然后概括一般的哲学道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难理解的内容以教师讲述为主,对列举的一些具体事例或思想教育方面的知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指着课桌)这是什么?课桌为什么会存在呢?是因为感觉到了它(看到了它,摸着它),你感到这种观点奇怪吗到底是先有人的感觉,还是先有客观事物?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讲授新课]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板书)(多媒体显示)唯物主义观点有:①“天地合而万物生”;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③“水是万物的始基”;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唯心主义观点有:①“心外无物”;②“物是观念的集合”;③“存在即被感知”;④“宇宙是吾心,吾心是宇宙”;⑤“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⑥“上帝造人”。(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师]关于唯物主义思想家的观点,让我们一块来看范缜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什么意思?范缜是南北朝时期的无神论者,当时佛教盛行,甚至皇帝都痴迷佛教。佛教鼓吹人死后,还有灵魂,形体不存,但灵魂可出窍进入“天国”。范缜写了《神灭论》,对佛教理论的基础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认为,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只有人活着,人的躯体在,才会有精神人死了,躯体不存在,精神就不会独立存在。他的这种观点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用心爱心专心物质的道理。关于唯心主义思想家的观点,这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存在即被感知”的观点。我们在导入新课时谈的桌子为什么存在就是因为我感觉到它。言外之意即是我没感觉到的时候,它是不存在的。“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就是这个意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存在即被感知”的观点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各是什么?哪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生]略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板书)(多媒体显示)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师]从两者的根本分歧中,我们可以看出分歧的焦点何在?或者说它们的分歧是围绕什么问题而形成的?[生]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师]尽管二者观点相反,但从你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呢?[生]物质和意识。[师]实际上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这个问题便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基本派别(板书)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世界本质问题的回答,它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当然哲学的派别很多,但都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凡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的就属于唯物主义,反之,则为唯心主义。正如恩格斯所言:“凡是断定精神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