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相关素材1.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写于1924年。当时,正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低潮期,社会现实黑暗、压抑,由于对社会时局和民族命运的极度担忧,鲁迅的思想一度处于苦闷和彷徨之中,这个时期收入这个集子中的11篇小说,大部分以揭露社会现实黑暗、封建礼教吃人的实质,批判中国民众愚昧不争为主题,而《祝福》是集子中的第一篇,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篇。2.关于鲁迅的故事[来源:学&科&网](1)“豫才”和“预才”鲁迅刚到北京大学任教时,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周先生”或“豫才先生”,但鲁迅通常总喜欢把“豫才”写成“预才”。有一天,一个好奇的教员问鲁迅先生:“周先生,你这‘预’和‘豫’字究竟有没有不同?旁边另一位教员随口应道:“这两个字是一样的,可以换着写。”但鲁迅却很郑重地解释说:“这两个字原是一样的,但在我却是两样的。——我家里的人为我取名的意思,是希望我成为‘豫章之才’。可我呢?总感到自己还在‘预备’。而且,我在杭州教书时,教的也是预科,所以,我总是写这个‘预’,而不写那个‘豫’。”[来源:学科网]此话传出,大家都为鲁迅的博学与谦虚所感动称道。(2)吃面包皮鲁迅在东京弘文学院留学时,常与挚友许寿裳同桌吃面包。许寿裳有一洁癖,吃面包时总要撕去边缘的皮,鲁迅却舍不得,总是拣起来吃掉。许寿裳很感诧异,于是问:“何以如此?”鲁迅随问答道:“我喜欢吃的。”许寿裳信以为真,此后,每次同吃面包,都特意把面包皮送给鲁迅。多年之后,鲁迅与人笑谈这件往事时说:“由此可看出许先生的老实厚道。”[来源:Zxxk.Com](3)工人求字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经常亲自到印刷厂去校对讲义稿,他衣着简朴,态度谦和,深受印刷工人的尊敬。一天,有一个工人问鲁迅“就”字怎样写,鲁迅马上抽出一张纸来,提起笔,一点一横地写给他看。几天后,鲁迅又来到印刷厂,这个工人又来问“是”字怎样写,鲁迅又立即拿起笔来,写给他看。就这样,每当鲁迅来到印刷厂里,这位印刷工人总要向鲁迅请教,鲁迅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孜孜不倦地一笔一划写给他看,教他怎样运笔。最后一次,这位工人竟然问起鲁迅的名字来,鲁迅完全明白了他的意思,但仍然写给他,并且加盖了图章。后来,这位印刷工人把那些单字凑合起来,裱成一幅屏条,条上写的是“就是这总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痕迹——鲁迅”。这原来写的是鲁迅《坟·题记》中的一句话。[来源:学科网ZXXK](4)内外有别鲁迅烟瘾很大,写作时抽烟,与人闲谈时也是烟不离嘴。有时人们甚至可以根据他书房里烟蒂的多少,断定他是刚出去还是出去很久了。鲁迅自己抽烟,烟友也就不少,所以鲁迅常常备有两种纸烟,一种是价格贵的,一种是较便宜的。据肖红回忆,便宜的那种是绿听子的。她不认识是什么牌子,只记得烟头上带着黄色的嘴,每五十支装的价钱大概是四角到五角钱;而价钱贵的那种却是白听子的“前门”,在当时可算是高级香烟了。平时,绿听子的便宜烟卷,永远放在他的书桌上,是鲁迅随时要吸的;而价格昂贵的前门烟,却是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的。这种好烟,鲁迅总是放在抽屉里,来了客人,把它带到楼下;客人走了,又把它带上楼来,照旧放回抽屉里去。“自己宁可节省一点,但招待客人却要大大方方的。”鲁迅待人接物总是这样内外有别。(5)“祥林嫂”得救了鲁迅十分关心中国妇女的苦难与解放,他的名作《祝福》写一个叫祥林嫂的农村妇女在丈夫死后逃到鲁镇做佣工,不久便被婆家雇人抢走卖到山里,卖得的钱用来给小叔子娶亲作聘金。后来祥林嫂的命运是很悲惨的,第二个丈夫死了,唯一的孩子也被狼叼走了,重到鲁镇作佣工,又因她嫁了两丈夫备受歧视与污辱,最后郁郁死于一个除夕的夜晚。这篇小说写于二十年代初期,不想许多年后,一个类似的故事又在鲁迅身边发生了。不过,现实中的“祥林嫂”结局没有那么悲惨,鲁迅伸出自己充满友爱的手搭救了她。那是1929年底,鲁迅的儿子海婴出生了。为了让鲁迅可以专心地工作,鲁家经人介绍请来一个女佣。她是浙江上虞人,叫王阿花。阿花挺能干,做起事来又快又好,一面干家务,一面还哼着家乡的小调,把孩子哄得蛮惬意的。在闲谈中,才晓得她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