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教材分析高中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是专题三的延续,同时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是专题四的重要知识点。二、学生分析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曾有学习。(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在山东省已有的中考体制下,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同时,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本课学习要求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3)通过新政权与旧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阅读能力。(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2)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通过课堂中“走进历史”、“感悟历史”、“论从史出”等环节学习,培养学习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从而使历史学习为现实服务。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播放自制多媒体资料《图说历史》,感受跌宕起伏的五千年文明史,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2、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十分钟时间,分成四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列出知识结构,然后到前台投影。3、【视频资料】《开国大典》,进行情感教育,这是让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激动地一刻,挺直了腰杆的中国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4、运用小组探究,进行班级总体评价与小组个人评价相结合,个别同学、个别题目、个别选项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创设情境导入播放自制多媒体资料《图说历史》观看多媒体资料网上下载相关图片段供学生观看明确学习目标集体诵读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文字展示,重点用粗体或红体字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落实学案基础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填写学案,并展示成果。新课讲授结合多媒体,问题探究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课堂小结PPT出示网络结构回顾本课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制作图表展示知识脉络。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1、灵活运用情境教学和材料教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