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北京市参评教学设计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一模块《二氧化硫》教学设计北京市苹果园中学杜锐英用心爱心专心二氧化硫杜锐英北京市苹果园中学100041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的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认识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2.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情境是一切认知和学习活动的基础。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置容易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引入问题求解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化学教学不再仅仅是授予——接受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建构的目的。4.新课标新理念(1)新课程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各自独立的个体,对世界有自己的理解。(2)新课程下的教学观: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观,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需要,建设和开发多样化的教学。(3)新课程下的学习观:自主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4)新课程下的评价观: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目标多维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根据课程模块的特点选择有效的评价策略。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两部分内容。在本章前,学生已学过二氧化碳等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已具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本节的知识点都可通过实验导出和验证,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扩展的能力(如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的知识迁移到二氧化硫,得出二氧化硫也应该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性质能认识的更深入、更透彻,同时提高他们用心爱心专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2.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1)通过第四章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对非金属元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也有了一个整体思路。2)具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能从氧化还原角度去分析简单的化学反应。3)本节课所涉及的漂白、酸雨等知识贴近日常生产生活,学生容易接受。(2)学习期望1)通过“SO2和水的反应”的实验探究,认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体现探究的价值和快乐。2)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关注生活,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按照“问题讨论、互动式自主探究”的总体思路来进行。对SO2的物理性质的教学:主要通过展示一个装有SO2气体的矿泉水瓶,通过观察可以得出SO2的颜色、状态。同时,通过联想火柴燃烧或放鞭炮,得出SO2有刺激性、有毒。然后向矿泉水瓶中加入五分之一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矿泉水瓶被压成了扁平。从而证明SO2易溶于水,进而归纳出SO2的物理性质。对SO2的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实验探究法,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理论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以探究SO2物理性质时矿泉水瓶中形成的SO2水溶液来进行,具体体现在:(1)对SO2具有酸性氧化物通性的教学:学生分组进行二氧化硫与水(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实验;(2)对SO2漂白性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