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教学目的1.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3.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1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二、以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介作者生平。介绍时代背景,导入课文。1.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他便在赣粤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4月,陈毅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10月,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庆遇上险情,马上转回梅山。回到梅山时遇到敌人捏山,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勒里。敌人纵火烧山,但天下大雨,火被淋熄,敌人搜捕直至天黑才撤走,半夜又反扑上山,还是一无所获。当时陈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的丛莽中开出一块很小的平地,躺在那里休息。后来敌人继续搜山,前后围搜达20余日才"解围"。我们今天学的这三首诗就是作者在"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这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此处导入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三、朗读全文,理清思路。1.学生朗读全文。正音。(或听朗读带)2.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四、分析第一章。1.一个学生朗读全诗。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明确: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3.引入李清照《乌江》诗,学生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4、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学生讨论。明确: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干钧地流露出来了。5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诗中"旗旗"借代部队;"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6.朗读指导。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7、学生读全诗,背诵。五、分析第二章。1.学生读全诗。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明确: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学生讨论。明确:"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骨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4、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明确: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指代战争。5、朗读指导。引人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第二首,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二句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殷之情。6.学生齐读此诗,背诵。六、分析第三章。1.学生读全诗。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学生讨论。明确: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学生讨论。明确:"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贰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孟子》"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