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范进中举2》教案教学课题总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1、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对。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思考]本文主要用了哪几种形式?3、各表现在文章哪些内容?细节描写就是指某些细小的人物表现或对细微事件场景的描写。顾名思义也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一、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1、回答:讽刺2、回答: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3、回答:(1)对比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其次,范进疯癫的外形和“我中了”的胜利心态形成矛盾对比。(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一定要从课文内容出发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这样才能提高理解能力,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比较阅读是一10分10分二、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教师提示:可以从人物性格,人物的遭遇,人物与作品中其他的人关系几方面着手。三、了解科举制度,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的高考与科举考试有何不同。什么是科举制度?简而言之,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就叫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隋朝)科举要经过三试:乡试、省试和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它对我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个话题。活动与探究:应该如何评价科举制度?(鼓励学生不要怕答错,大胆发言,自由发挥)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的高考与科举考试有何不同。让学生畅所欲言,联系自己的理想。四、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示例1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二、学生讨论,比较范进与孔乙己形象。回答:范进逆来顺受,甘受屈辱,孔乙己自视清高、孤芳自赏;范进世故虚伪,孔乙己迂腐善良;范进中举之后成为统治阶级,享受荣化富贵,孔乙己连秀才也没考上,最后被打折了腿死路一条;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巴结奉承,送钱送银子,孔乙己一生遭人嘲笑,掌柜最后记得他还是因为他欠了酒钱。三、了解科举制度,讨论当今的高考与科举考试有何不同。科举制度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同样,除了范进与孔乙己,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在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罪恶的同时,树立新社会环境中正确的读书观、认知观和世界观。了解名著内容,提高文学鉴赏力。5分10分10分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示例2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挑掉一茎之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两个指头使严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