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是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艺术。2.把握诗歌的内容,揣摩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境之美。2.揣摩诗歌的意象。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母校的离别之情。二、走进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30年代的一个诗歌流派,这个诗派提出诗歌创作应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三美也是徐志摩诗歌创作的特点。1918年赴美国学银行学。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徐志摩一生留下了四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三、解题:康桥,既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以前我们学习过很多关于离别的文章,在那些文章中都透露出淡淡的哀愁,那么现代的情种,现代的才子徐志摩在离别诗中会是洒脱的吗,是柔情万种的吗?或许是,或许都不是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寻找答案!四、整体感知:1、以选择题的形式正字音。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初步领会情感。3、学生按要求朗读:A、读准字音,注意节奏的划分。B、思考:全诗的线索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五、研习诗歌:1、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首先体现的是一种绘画美。全诗共七节,如果每一节都是一幅画,你能给每节诗取一个富有诗意的标题吗?(分小组讨论)明确:第一幅——念别西云忆归时第二幅——漾漾漪沦映夕柳第三幅——绿裳披波拂心摇第四幅——榆阴天上彩虹梦第五幅——长篙漫溯星满舟第六幅——笙箫别离虫不鸣第七幅——云彩不带衣袖挥2、这么多美丽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康桥一样,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音乐,拿起手中的画笔,从这七幅图画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幅画下来。明确:配乐画画。3、为什么你会喜欢这幅图画呢?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明确:可从修辞手法,意象,用词各方面进行分析。4、再次朗读诗歌,要求:A、读出感情,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B、节奏:轻柔,和谐;语调:舒缓,低沉;感情:惆怅,惜别六、诗歌的主题: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在诗中,诗人将自已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炼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个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中。七、艺术特色:(1)意境悠婉怡人,选用充满色彩的词语,富有画面感。(绘画美)(2)语言清新、押韵,音节和谐,回环复沓。(音乐美)(3)诗句整齐划一,错落有致。(建筑美)八、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体会了诗歌当中的三美,我们也仿佛跟随着诗人的脚步走进了康桥,看到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回想一下,我们这节课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歌的呢?首先是领悟诗歌的感情,接着我们化身成了小画家,去画出诗歌当中的意境,最后我们分析了诗歌的形式。这三部曲让我们对诗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这三部曲也是我们鉴赏现代诗歌的三个角度,希望大家能以这首诗歌为例,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其他的现代诗歌。九、推荐阅读:《偶然》十、板书设计:附原文: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