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1了解《诗经》和古诗鉴赏的有关知识。2掌握诗中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能力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三、德育以四首诗为载体,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民生活形态,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教学难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时光匆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面对遥远的过去,我们总有这样一种好奇心:想知道我们的祖先他们是如何生活,如何劳作,战争来临时他们是如何面对,和平安适时又是如何把酒言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四首诗,穿越遥远的时空,走近他们的身边,聆听他们的心声。(板书课题)二、了解《诗经》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诗经》的了解,教师作补充总结。(投影)并让学生勾画课本“相关链接”。《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民间歌谣。《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比:借物托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心爱心专心“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诗经》“六义”。三、教学《氓》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1)放录音。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2)指名学生朗读。(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2投影以下字,让学生注意其读音。氓méng蚩chī愆qiān将qiāng垝guǐ垣yuán筮shì咎jiù陨yǔn徂cú汤shāng渐jiān罔wǎng靡mǐ夙sù咥xì隰xí泮pàn3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如:言:言既遂矣句首语气词,无实义。静言思之句中语气词,无实义。通假字:于通“吁”,于嗟,叹息。泮通“畔”,边岸。说通“脱”,摆脱。4注意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如:以我贿迁古义:财物,本文特指女子的嫁妆;今义:用财物买通他人。三岁为妇古义:多年;今义:三年。5整体把握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板书:恋爱(一、二章)婚变(三、四、五章)用心爱心专心决绝(六章)提问: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明确:回忆和对比。6处理难点。让学生分组分章节朗读,思考从不同的章节中反映出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这一部分可以放开让学生边读边讨论)明确:在第一章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表现了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一两例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比兴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