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中国的政治建设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本课的引言部分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组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因此,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本课可以将知识整合为三大方面: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前提——新中国的成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成就——三大制度。教材分为五个子目来展开以上内容。第一目“开国大典”讲了两个问题: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准备工作;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及意义。第二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讲了两个问题:宪法的颁布;法制的完善。第三、四、五目“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创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讲了一个大问题: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是我党立足于国情的正确选择,又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选择,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理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三项巨大成就,对于加深对国情的认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将有着积极的意义。二、学生分析(一)、从知识积累上看本课知识在初中历史、政治课中学生都曾接触过,在上一个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因此本课学习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课的教学重心应该放在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上,进而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达成教学目标。(二)、从思维能力上看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和经过近半学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识记与理解相关史实及其联系的能力,欠缺的是通过综合分析来归纳概括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出发,做好课堂引导,放手发动学生、锻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三)、从兴趣特征上看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喜欢张扬个性、渴望体验成功的时期,学生会对我国政党制度有自己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一要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二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倾向,尤其是中西政党制度异同比较上。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归纳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提高归纳和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分组,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法;收集一些有关一届政协、开国大典和政党制度直观资料,诸如图片、影像资料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通过对政治制度的比较,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展示多组图片,利用美图秀秀处理历史图片,并加入相关文字,加入动画效果依次展示。2、利用电教手段:利用维棠FLV视频下载软件下载优酷网上的视频《开国大典》、《广西卫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