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景物形象鉴赏说课稿考点阐释:考纲对此部分的要求是,能够鉴赏作品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学情分析:通过多次的考试情况看,诗歌鉴赏部分得分率都比较低,学生对此类题的信心不足,对诗歌阅读量小,缺乏正确的语感分析,复习的时候应有清晰地方法和思路的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鉴赏景物形象的方法,准确规范答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答题的规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思,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正确分析、全面准确掌握景物形象鉴赏的答题规范性。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感受,以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再进行研讨,让学生们自由交流,从而生成新知。然后是构建,让学生总结归纳,形成系统。最后拓展,对知识进行迁移巩固、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答案一:上阙通过写桑树芽、蚕、细草、黄犊、夕阳、暮鸦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答案二:词的上阙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象:田间桑树已长出新芽,邻居家的蚕卵孵出幼蚕,黄犊在山坡上吃草、鸣叫,夕阳斜照,林中乌鸦归巢。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答案三: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二、了解考试方向(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4)“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5)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范式】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三、达标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①[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解析】解答分析古诗意境试题采用“描→点→析”三步法。【答案】(步骤一)半夜,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一声鸣叫。(步骤二)作者描绘出月下西园凄清寂静的景象,(步骤三)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的情怀。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