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求标准差的方差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误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σ相同.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整体感知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eq\x(2mdF)、eq\x(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eq\x(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eq\x(×)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入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在教师讲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教材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eq\x(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入.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算器上的符号σ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σ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先按键σ,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eq\x(×)eq\x(=),就得到方差值S2.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致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算器在中学的普及使用.课堂练习:教材练习中l、2.(四)小结、扩展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四、布置作业教材习题A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