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备课资料一、朗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二、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为宋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时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经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不能实现杀敌报国的愿望。当他登上南京的赏心亭,满腔悲愤倾泻于笔端。三、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遥岑远目——(即远目遥岑,眺望远山。)螺髻——(螺形的发髻。)断鸿——(失群的雁。)江南游子——(作者自称。宋时建康属江南东路,故云。)吴钩——(一种弯形的刀。)季鹰——(张翰字。《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米、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求田问舍——(买地置屋。《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载,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件事告诉刘备,刘备批评他说,如下天下大乱,你却求田问舍,毫无救世之意,所以受到陈登轻视。)刘郎——(刘备。)树犹如此——(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桓温)北伐,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柳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倩——(请。)红巾翠袖——(指歌女。这里比喻志同道合者。)揾(wèn)——(擦拭。)2、全词大意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是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四、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1、作者有志难伸而愁恨满怀,却说山峰“献愁供恨”,这是什么表现手法?(移情于物。)2、说说词中几处典故和比喻的含义。典故一“季鹰归未”:这里反用西晋张翰弃官归乡的故事,写自己登临并不是为了思乡。典故二“求田问舍”:表示自己在国难当头之际,决不效法张翰和许汜,而以北伐的桓温自况,既感叹蹉跎岁月,又寄寓英雄收复河山的怀抱。“落日”暗喻国运将尽,“断鸿”象征北国遗民,“风雨”暗示国势飘摇,“红巾翠袖”借喻志同道合之志。3、作者登建康赏心亭,有几层登临之意?总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分四层具体申说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休说鲈鱼堪绘,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第一层意思,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抒发自己远大的抱负和胸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韫英雄泪?”是第四层意思,是写辛弃疾自伤理想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五、背诵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