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主题二第9课等级与阶级教学设计2一、教学理念二期课改历史课程理念之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程中的创造活动。本课内容等级与阶级就是人类在文明历程中的一个内容。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等级与阶级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虽然其内涵不尽相同,但它成为阶级社会中不可忽略的社会结构,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必将赋予新的内容。最后退出历史舞台。二期课改从历史教学方法上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收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变从书本到书本的认知方式为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因此,本课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实践活动。采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二期课改要求尽可能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可能的方式,使学生走进历史、深入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到生动、直观、真正使历史贴近现实。二、教学案例1、教材分析本课主题是等级与阶级,因此,首先要讲清两者的含义及两者关系。①等级是指在社会分工和劳动组织中人们所处的地位,是以权利和义务关系为其特征的。如: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中世纪有封建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等。从这一点上讲等级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考察。阶级是指在生产关系中由生产资料所有关系所决定的社会集团。如奴隶主、奴隶、地主、农民、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由此可见,它是从经济关系角度上讲的。两者之间有区别,但又有联系。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平等关系。往往一个阶级中包含着几个不同的等级,一个等级中掺和了几个不同的阶级。同时,也必须看到阶级和等级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例如,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产生了新的封建主阶级(地主),当资本主义产生出现了资产阶级。在历史的发展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等级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②关于中产阶级(MiddleClass)又称中产阶层或中间阶层,它并非指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关系意义上的阶级,而是指社会上具有相近的自我评价、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的一个群体特征的一个群体或社会阶层。当然它的基础是拥有一定的财产。中产阶级的划分,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构成不同,例如:中世纪时期中产阶级主要是教师、律师、医生、建筑师等专业人士,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的主体是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而当今社会则是依靠知识和科技发明而致富的知识阶层。2、教材处理本课共两目:“平民与贵族”“中产阶级”其实质内容是讲“等级”和“阶级”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论化。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第一目为:“等级”在这一目中主要教学内容为:等级的出现(以古罗马为例)封建制度(以西欧为例)其主线是阐清等级制的产生和发展。第二目为“阶级”在这一目中,主要教学内容为中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主线是以中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例。从而和教材的课题呼应。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1、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引导,由于本课等级和阶级的概念较为抽象,而课本也未详细列出两者的概念,但只有明确两者的概念才能顺利过渡到下面的教学内容。因此,我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通过扮演皇帝以及大臣这样一个过程,并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得出等级与阶级的概念,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2、采用材料阅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为引出本课的主题,故先导入一段阅读材料,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课文自然得出人和人之间应当平等或者人应该没有贵贱之分。由此可以借着学生的结论推导出其实社会中充满了等级和阶级。与学生的想法有很大差距,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问题答案的热情。3、采用出示图片,通过图片的演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讲授西方城市兴起的过程时,用大量的图片使学生得出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的规模也在越来越大的结论。并借用此结论自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