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教案伶官传序●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积累精彩语句。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揣摩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重点、难点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引导学生阅读中结合语境揣摩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词类活用。这篇课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充沛的语势和酣畅的文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二、范读。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四、结合课后练习,积累语言。1.词语[与]与尔三矢(给)求!无乃尔是过与(读yú,通“欤”)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归]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1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易]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以乱易整,不武(替代)[告]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2.活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3.句式[被动句]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智勇多困于所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警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五、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2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