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表课题荷塘月色设计者高利清课型新授课课时3课时授课时间2009.11.17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2、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品的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2、结合具体的景物描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教学重点:1、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2、通过赏析重点段落的韵律美、修辞美、意境美,体会其动静交融、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特点。难点:1、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2、品味文中的修辞美、语言美、图画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朗读想象品味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设计荷叶①叠词田田层层突出密度,繁密②比喻荷叶浑圆、舒展、亭亭玉立月荷花①拟人袅娜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形态静下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神态②比喻晶莹剔透,忽明忽暗,纤尘不染的美质动静结合荷荷香通感,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幽雅宁静塘荷波比喻,闪电般,速度快动流水叠词,脉脉,拟人,饱含深情塘月光:泻;浮、洗、笼(动词)上月影:画虚实结合月朦胧淡雅色月与影:通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用心爱心专心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朱自清的情况。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二、听配乐朗诵,注意文中字词。要求学生注意文后的注音、解释:一脉相承mài脉脉含情mò曲折qū名曲qǔ幽僻:幽深、僻静。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倾听回顾笔记听读注意字音字义读文理思路寻找勾画引出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扫清阅读障碍明晰思路感情探究用心爱心专心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