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语言文字应用》第一、二课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语言文字应用》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第一节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第三节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第一节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第二节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第三节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二.教学目标:1.了解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主要特点。2.了解古今汉语的词汇演变和语法演变。3.了解读错字音的原因,读准字音,提高使用普通话的能力。三.教学步骤:(一)普通话1.什么是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2.普通话的由来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管共同语叫做通语。及唐宋,即使在北方,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差别显著增大了。富丽堂皇的唐诗中,已经采纳了一些当时的口语。隋朝开始,江南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江南的吴音(苏州白话)也成为一种通行语。宋代的汉文更出现了口语化的倾向。元代以后,由于京城多设在北京,于是北京白话便很快成为全国通用的“官话”了。同时,江南的吴音苏州白话仍旧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国通行的语言之一。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北京白话开始成为唯一的标准音。民国初期,北京官话被定为国语。辛亥革命之后,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近代的“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明:汉民族共同语从古至今有好几种说法,有雅言、通语、官话、民国时期的国语。名称不同,内容基本是一样的。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走上完全新的阶段,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我们也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用心爱心专心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历史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我们叫什么呢?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国时期的国语实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语。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目前,普通话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准。(二)方言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二者的相同点:第一,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第二,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它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