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两队轮流回答、向对方发难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常见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2、通过引导、讨论、分析、归纳让大部分学生能知道常见的脊椎动物属于五大类中的哪一类。能力目标:1、通过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两队大比拼和讨论等方式让全体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得以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科学知识,分类就在身边。重点难点设计: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及依据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及逻辑思维能力,确立本堂课的重难点为:教学重点: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2、脊椎动物五大类的特征。教学难点:1、理解动物要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2、纠正学生中原有的错误认识。3、建立逐级分类的思想。6、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包括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2)、教师的教学准备;(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把事先设计的活动呈现出来,提高课堂效率。通过两队大比拼的方式使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并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分几个环节具体说明教学活动的安排,包括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指导活动、师生交互活动。应采用文字叙述加点评的格式,不要采用表格或流程图的形式。常见的动物一、新课引入由一张超市图片引出超市中的商品琳琅满目,你知道商家是怎样让顾客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商品?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回答,让学生意识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意义。再提出地球上现有的动物有125万种。你认为该如何来识别和研究他们?从而引出新的课题。二新课展开学生活动一:(前后桌每四人一小组,将分类的结果写在白纸上。)请对鸡、鲤鱼、蝴蝶、蝙蝠、蚕进行分类,并说出你是以什么特征来分的。(预设分类标准有是否会飞;是否有羽毛;是否是水生;是否有脊椎骨;是否是恒温动物;是否是卵生等等)师生交互活动: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成果,并由学生进行适当的点评。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在同伴的点拨下和生生的交流中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更加宽广。从而深刻意识到“由于分类标准不一样,而分类结果也不同。”这一重要的分类思想。过渡:刚才有些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把上述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下面我们来看看科学上是根据哪个特征来分的呢?学生活动二:出示鱼、青蛙、鸟、兔等骨骼的实物标本或模型及蜗牛的壳,螃蟹的外壳乌贼骨等让学生观察。说说对这么多的骨骼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依据是什么?(预设可能会出现两种分类标准,一是根据骨骼所在的位置分为外骨骼和内骨骼;二是根据形态来分为两类。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观察及生活常识对骨骼进行分类,知道有些动物有坚硬的外骨骼(如大部分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及昆虫,通常称为“壳”),用以附著肌肉及保护身体。而乌贼的贝壳却在长期进化中演变成了内贝壳,形成了内骨骼,但却在形态功能上与鱼鸟等的内骨骼是明显不同的。通过讨论的形式确定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分类的标准是哪一个。最终明确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椎动物那一根背侧起支撑作用的脊柱和狭义的骨骼。小结:根据动物身上有没有脊椎骨的标准,我们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学生活动三:(两队大比拼:规则1、2组为红队,3、4组为蓝队。答对一个得一分答错扣一分。)第一关:由老师随机决定两队中的某一小组参加答题,每人只能答一种动物且不能重复,两队轮流回答脊椎动物的名称各五个,再回答无脊椎动物的名称各五个。第二关:两队代表轮流向对方发难,说出出题方举的动物是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第三关:老师出题,多媒体上一题题地呈现。请找出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个,形式为抢答。1、黄鱼、鲨鱼、鲍鱼、鲳鱼2、青蛙、大鲵、娃娃鱼、鳄鱼3、蛇、蜗牛、海龟、蜥蜴4、丹顶鹤、鸡、燕子、蝙蝠5、鲸鱼、水牛、老鼠、企鹅设计意图:利用七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