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三国两晋南北朝】【目录】第一章,公元500年以前的中国、希腊和罗马第一节,中国六、三国两晋南北朝⒈政治。①民族大迁徙和民族融合。②分裂。③九品中正制。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评价】。⒉经济。①江南开发。②手工业。⒊文化。①农学。②艺术【书法、绘画、石窟】。③宗教。说明: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内容】六、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曹丕建魏265被西晋取代,随后刘备建蜀汉263被曹魏灭亡,孙权建东吴280亡于西晋。317西晋亡东晋建于建康至420年被南朝宋取代,随后齐梁陈相代,589年亡于隋。439年北魏建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被北齐北周取代,北齐亡于北周,北周581年被隋取代,589年统一中国。此一时期为南北民族、游牧农耕、中外文化大融合时代。⒈政治。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农耕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①民族大迁徙和民族融合。由于属于寒冷时期,蒙古高原牲畜大批死亡,游牧民族南迁,进攻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汉族,汉族被迫南迁长江流域。民族的迁徙,导致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北方人民与南方人民的交流,中华文明出现新的孕育,为隋唐的繁盛提供了条件。②九品中正制。1】内容:又称九品官人法。内容主要有:A设置中正。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人物品评,各郡设小中正官。B品第人物。中正官负责品评同籍士人。品评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品评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C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2】评价:世族渗透进选举,中央政权和世族势力在选拔人才这个问题上,矛盾开始缓和,士1族开始逐渐垄断大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品中正制在客观上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的兴盛。③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统治者开始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3】内容: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新的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4】评价:自上而下的鲜卑族封建化改革运动。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加速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⒉经济。封建经济有所发展,但北方战乱频繁,破坏较大;南方虽然获得开发,但水平没有超过北方;商品经济严重倒退。①江南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1】江南开发。东汉末年至东晋,北方游牧民族南迁黄河流域,带来畜牧业生产经验;黄河流域人民南迁长江流域,带去先进工具、经验、种子,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采取了一些保护生产的措施,南方普及牛耕,政府采取措施保护耕牛,这些因素促进了江南开发。南方稻麦兼种、水陆互补,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流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