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高考二论复习建议——建构知识专题(文化+哲学模块)佛山市南海中学甄秀芳(一)考情分析(这一部分除了从总体上讲以外,文化与哲学最好也分别讲些,这样更有针对性)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广东政治科高考命题形式不断创新。高考命题逐步由突出以“问题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出发点”。2008广东高考卷命题立意更加突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注重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考核。具体表现为,一是命题取材,多来自当代国内外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需要考生关注生活。二是问题设置,坚持“以实际联系理论”,需要考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应变能力、迁移能力、组织答案等能力。三是答案设置,坚持灵活运用主干知识,突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总之,由于高考试题对知识考查呈现出逐步走向微观、逻辑思维的含量等多种因素。使考生对高考试题的总体印象是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从哲学和文化模块的考查来看,近年高考主观试题的命题,从背景材料、设问方式、答案设置等方面都突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立意。越来越多的试题交叉、融合性提高,综合化趋势加强。在高考中,每年我们都会发现,部分考生答题时总是围绕一个要点反复作答,对其他要点避而不谈,造成要点缺失,失分严重。知识掌握不系统是考生答题要点缺失的首因,因此,把握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显得十分重要要。例如,2008高考哲学部分,第26题是运用古汉语名言反映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这一题用心爱心专心虽然对古汉语的理解难度稍大一些,但是,对知识理解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其选项的设置除了区分错误观点外,还要区别“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由于考生缺乏对相近知识的对比分析能力,此题误选和错选率很高。又如,第39题是哲学辨析题目,命题取材是课本上的探究材料(P13相关链接),辨题设置也很简单。只是改编了课本P29的物质概念。此题的难点在于,如何调用哲学知识,运用哲学思维对一个简单的判断进行论证。事实上,该题得分不理想,出现“选用知识不当”(用物质与意识关系);“遗漏观点”(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等问题。可见,学生是否具备知识体系、是否能够阐述哲学观点是此题难点所在。我的感觉是,哲学主观题命题会让学生“有话可说”,但并不意味着都能得分、得高分。今年的辨析题让基本功扎实、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展现了他们的实力。状元不都是撞出来的。再如,第41题是哲学论述题,以广东特色重大事件为载体,问题设置的角度单一且具体。(知识点1: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知识点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要回答这类问题,考生不仅要全面准确掌握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而且还要善于运用哲学思维,结合材料有层次地展开分析。习惯上,我把这类题叫“小题大做”。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是答不好这类题目的,主要是学生对哲学知识的掌握还停留在记忆和机械运用的层次上,而缺乏逻辑分析的能力。事实上,高考对知识掌握的要求包括:不同知识的重组,相同知识的归纳,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关知识的联系等多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构与整合,建构知识理论体系,使学生掌握有逻辑层次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学科思想,掌握学科方法。提高应对高考的解题能力。(二)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复习备考的主要任务是知识复习。知识复习的根本任务在于知识的生成。经过系统的第一轮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高考考点有了较全面、系统的把握。但是,由于高中政治学科知识点繁多,5本书约270个考点,再加上一年内的时事政治等内容,要准确记忆和理解这些基础知识绝非易事。有学生抱怨说,文化生活的知识要记忆的太多了,太难记了。这是事实,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个突破口,让复杂的知识简单清晰起来、层次鲜明化,增强记忆性和实用性。实际上,用心爱心专心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忆课本中的现成字句,而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内涵的重新发现与拓展深化,围绕知识点的本质含义进行深入思考,掌握知识的精髓含义,准确领会知识点的实质,并能对知识进行转换、整合生成新的知识。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我们在主观性试题的失分统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