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课件目录0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概述劳动价值论的定义与起源定义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的一种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起源劳动价值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但马克思在对前人理论进行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更为系统和完善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贡献劳动二重性理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认为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创造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引入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即在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实现利润的秘密,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通过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矛盾和问题,如两极分化、经济危机等。促进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推动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0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创造财富010203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来源于人类的劳动。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在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同一商品所需劳动时间的平均值。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的二重性与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重性0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交换价值是商品在交换中表现出来的量的关系。劳动的二重性02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03具体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基础,抽象劳动是具体劳动的升华。二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价值规律与剩余价值理论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0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其他经济理论的比较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比较理论来源劳动概念价值决定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但两者在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唯一源泉,而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商品生产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古典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而马克思则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且价值形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比较1价值决定2方法论3局限性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效用,即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而非劳动时间。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存在本质区别。新古典经济学效用价值论基于个体主义和边际分析方法,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则从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的角度出发。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无法解释价值量的决定和价值的本质,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则从劳动和社会关系角度揭示了价值的本质和量的决定。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决定论比较价值决定凯恩斯主义需求决定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而非劳动时间或效用。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存在显著差异。宏观经济视角凯恩斯主义关注宏观经济现象,如总需求、总供给和就业等,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更侧重于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政策建议凯恩斯主义需求决定论提出通过政府干预调节总需求,以实现经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