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设计复习知识点梳理一、临床研究设计:概要介绍及观察性研究1.临床研究设计中需要把握什么基本原则,在实施阶段哪些环节可能导致研究偏离这些原则?(1)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研究类型:描述性不预先选定,而是在完成数据收集后进行事后比较。分析性预先确定要比较的研究对象分组人群研究生态学研究以群体为调查对象横断面研究以个体为调查对象队列研究根据病因情况分组社区干预试验干预措施针对群体现场试验干预措施针对个体临床研究横断面研究以个体为调查对象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危险因素情况分组队列研究根据病因情况分组医院干预试验干预措施针对群体临床试验干预措施针对个体观察法不施加干预实验法施加干预(2)代表性和可比性是确保不同类型研究结果可靠的核心原则【目的不同,要求不同】:①情况描述——生态学研究、横断面调查和监测代表性:以调查样本分布推而广之了解总体的分布,数据代表范围越大越好a.普查:代表性最强,但是由于成本过高和实施过程太难,因此很少使用;b.随机抽样:遵循随机化原则,保证总体中每一个调查对象都有已知机会被选入作为研究对象。五种基本形式: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类型抽样、整群抽样和多级抽样。c.连续(全部)入选:例如医院连续入选3个月的患者,进而推断全年的情况。【除季节性的疾病】d.数据统计方面可通过偏性分析和权重调整来增强样本代表性。②关联分析——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社区干预、临床试验和现场试验可比性:除研究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在组间均衡一致,使各组之间具有可比性a.随机分组:当试验组和对照组来自同一总体时,可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平衡混杂因素。b.因素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中要求对照组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组保持一致,削弱对照总体自身的不均衡性,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打扰,提高两组之间的可比性进而提高研究效率。c.数据统计方面可以标准化来调整,使不同组间更具有可比性。(3)在实施阶段可能造成研究偏倚以上原则的环节:实施过程中应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免造成研究偏倚,可能造成研究偏倚的环节有:a.入选具有科学性与否:影响代表性b.随访是否及时和完整:影响代表性和可比性c.终点事件收集是否完整:影响代表性和可比性d.生物样本采集、处置、运输和存储是否标准化:影响可比性e.关键生物样本是否集中检测分析:影响可比性2.简述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举例说明它们分别有哪些优点(P103-4《流行病课本》)(1)队列研究(CohortStudy):由因及果,将人群按照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RR,RelatiiveRisk)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2)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Study)由果及因,选择发病(病例组)和未发病且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对象,回忆比较发病前的病因暴露情况,测量并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OR,OddsRatio),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3.怎样判断一个因素是否是研究中潜在的混杂偏倚,请举课件以外的例子说明。1)概念:混杂因素(confoundingfactor)是指与研究因素和研究疾病均有关,若在比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衡,可以歪曲(缩小或夸大)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真实联系的因素。2)特点:①是所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②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③不是研究关注的危险因素与结局之间因果链上的一环。举例一:在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年龄是混杂因素。肺癌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年龄与肺癌的患病率有关;年龄越大吸烟率越高,吸烟率与年龄有关。年龄为潜在的混杂因素,若不予调整,可产生混杂偏倚,导致吸烟与肺癌关系效应的错误估计。举例二:在体力劳动强度与冠心病关系的队列研究中,年龄是混杂因素。冠心病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年龄与冠心病死亡有关;轻度体力劳动强度者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体力劳动强度与年龄有关。年龄为潜在的混杂因素,若不予调整,可产生混杂偏倚,导致体力劳动强度与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