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检测卷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已知反应:A+B=C+D为吸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的能量一定高于CB.B的能量一定低于DC.A和B的总能量一定低于C和D的总能量D.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必须加热反应才可以发生2.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在干燥的空气中失水可得到Na2CO3•H2O(s)或Na2CO3(s):Na2CO3•10H2O(s)═Na2CO3•H2O(s)+9H2O(g)△H1>0Na2CO3•10H2O(s)═Na2CO3(s)+10H2O(g)△H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向Na2CO3(s)中滴加几滴水,温度升高B.碳酸钠晶体的失水过程属于物理变化C.Na2CO3(s)中Na+和CO32-数目之比大于2D.Na2CO3•H2O(s)═Na2CO3(s)+H2O(g)△H=△H1-△H23.下列关于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相比较,冰的能量高B.化学反应在物质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其表现形式只有吸热和放热两种C.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D.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的同时,也遵循能量守恒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的发生都需要一定的反应条件B.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放热反应C.由C(石墨)+1.9kJ•mol-1→C(金刚石)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D.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多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将1molHCl气体通入足量0.1mol•L-1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可用于计算中和热B.已知21O2(g)=O(g)△H=+249kJ•mol-1,则O=O键的键能为249kJ•mol-1C.已知C(金刚石,s)=C(石墨,s)△H=-1.9kJ•mol-1,则金刚石的燃烧热△H1小于石墨的燃烧热△H2D.放热反应只有在低温时才能发生,吸热反应只有在高温时才能发生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B.由石墨合成金刚石要吸热,所以金刚石更稳定C.凡是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如果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必是吸热反应7.已知在常温常压下存在下列反应:反应①:2C(s)+O2(g)═2CO(g)△H1反应②:2H2(g)+O2(g)═2H2O(g)△H2=-483.6kJ•mol-1反应③:C(s)+H2O(g)═CO(g)+H2(g)△H3=+131.3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2的燃烧热为241.8kJ•mol-1B.2H2(g)+O2(g)═2H2O(l)△H>-483.6kJ•mol-1C.△H1═-221.0kJ•mol-1D.反应③一定条件下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H>08.指定由稳定单质生成1mol某种物质的焓变叫做该物质的标准生成焓。例如:C(石墨)+O2(g)═CO2(g)△H=-394kJ•mol-1,则1molCO2(g)的标准生成焓△H=-394kJ•mol-1。下列标准生成焓△H最大的是()A.1molSO2(g)B.1molNO(g)C.2molH2O(g)D.2molH2O(1)9.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O2(g)═SO2(g)△H=-297.2kJ•mol-1。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S(s)在O2(g)中燃烧的反应是放热反应B.1molSO2中的化学键形成时释放的能量大于1molS和1molO2中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C.1molSO2(g)所具有的能量小于1molS(s)与1molO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D.16g固体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可吸收148.6kJ的热量10.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时,要吸收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molC(金刚石)比1molC(石墨)的总能量高B.等质量的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相同C.金刚石转化成石墨是吸热反应D.金刚石比石墨稳定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做中和热实验时如果盐酸和氢氧化钠用量改变,不考虑实验误差,每次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也会随之改变B.其它条件相同时,密闭容器内气体压强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反应速率增大C.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熵增)的方向转变的倾向,在4Fe(OH)2+O2+2H2O═4Fe(OH)3的反应中,△S<0,但该反应为自发反应,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D.用Na2S2O3和H2SO4反应来研究不同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先将Na2S2O3和H2SO4混合,再把混合液平均分为两份,分别放入冷水浴和热水浴中,观察不同温度下反应速率的快慢12.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关于反应的△H,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CH4(g)+CO2(g)⇌2CO(g)+2H2(g)△H1b.CH4(g)⇌C(s)+2H2(g)△H2c.CO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