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二、网络纲要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1.背景A.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明显。B.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第二十一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C.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揭露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和对他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A.取消农产品①,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B.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②。C.大规模③,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2.内容农业(重点)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央企的管理权④给加盟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⑤,调动生产者积极性。3.评价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闸门。局限: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将所有问题归于斯大林一身,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3.评价2.内容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A.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运用⑥,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B.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为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苏联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A.成效:勃列日涅夫任内,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B.问题: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改革后期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与美国军备竞赛,拖累了经济。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速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内容3.败因:经济A.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⑦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C.调整⑧,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D.企业实行⑨,并出现与外国合资企业,集体农庄也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政治:用“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A.经济改革缺少⑩。B.没有放弃苏联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C.根本原因:政治改革全面否定斯大林体制,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四、总结1.三次改革的异同A.背景: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内容:都在农业和工业方面进行调整。C.过程:改革都脱离了苏联实际。D.结果:都以失败告终。A.赫鲁晓夫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侧重于所有制和经济调节。B.前两者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C.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模式修修补补,而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变革,措施不合国情而失败。同:异:A.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B.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C.改革应注意农轻重协调发展,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D.改革是项系统工程,要充分真是它的复杂性、曲折性、艰苦性。E.改革要关注民生。2.苏联改革的启示三、重点拓展■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类别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严重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经济严重困难,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内容农业给予农民一定的生产资料,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的收购指标,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鼓励个体和合作社经济;鼓励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工业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作用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重工业发展较快,综合国力有所提高突破了旧经济体制,但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导致国内局势失控消极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目标脱离实际;急躁冒进,造成混乱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后来趋于保守,经济发展速度...